翻譯的對話倫理研究——以霍克斯譯《紅樓夢》為例
本文關鍵詞:翻譯的對話倫理研究——以霍克斯譯《紅樓夢》為例
【摘要】:翻譯的對話倫理是由道格拉斯·魯賓遜(Douglas Robinson)在其第一本翻譯研究著作《譯者登場》(The Translator’s Turn)中率先提出的,是在翻譯身體學、翻譯對話性和翻譯修辭格的基礎上進行倫理闡釋。基于對話倫理的理論背景,結(jié)合翻譯活動的主客體關系,探索對話倫理的內(nèi)涵,對霍克斯譯《紅樓夢》中的言語表達、人際關系、品德智能、情感意志等寓意豐富的四字詞語從三個層面,即主體之間、客體之間以及主客體之間,進行了對話模式解讀。
【作者單位】: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國際學院;
【關鍵詞】: 對話倫理 主體 客體 《紅樓夢》
【基金】:2013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13C405)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湘教通〔2013〕223號)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青年基金項目(編號:12QN48)
【分類號】:H315.9
【正文快照】: 一、引言對話,最早體現(xiàn)為蘇格拉底的“詰問”與“辯證”,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消解私人語言的“語言游戲說”,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公共領域”,羅爾斯(John Rawls)的“重疊共識”,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的“問答邏輯”,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彭甄;論譯語本文的對話性——翻譯文學特質(zhì)研究之一[J];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1999年S1期
2 侯純;翻譯,語際間的對話[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3 仝亞輝;;馬丁·布伯的“之間”概念與文學翻譯對話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常暉;黃振定;;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J];外語學刊;2011年03期
5 王莉娜;;翻譯:一種“雙聲”的對話——解析道格拉斯·羅賓遜的翻譯對話理論[J];外國語文;2009年03期
6 胡東平;黃秋香;;復譯的倫理[J];山東外語教學;2012年03期
7 馬永良;張尚蓮;;對話主義與意象翻譯中的他性解讀[J];上海翻譯;2010年04期
8 彭利元,蔣堅松;語境·對話·翻譯——巴赫金語境對話理論對翻譯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09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俊敏;;從語境對話理論談翻譯語境中英漢詞義的選擇[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03期
2 周雪婷;龍麗超;;譯者:行走于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建構(gòu)者——解析道格拉斯·羅賓遜翻譯理論[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朱月娥;周靜;;論委婉語的語境順應[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素質(zhì)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4 羅傳偉;語篇中的“雙重規(guī)則”及價值取向——談外語語篇教學[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5 陸欣;;《紅樓夢》中“那”字構(gòu)成回指時的功用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6 劉曼;楊秀萍;;英漢詞義對語境的依賴[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年04期
7 劉泉厚;;哲學詮釋學與語言學的交點融合——語言詮釋的方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藍紅軍;穆雷;;2009中國翻譯研究綜述[J];上海翻譯;2010年03期
9 馬永良;張尚蓮;;對話主義與意象翻譯中的他性解讀[J];上海翻譯;2010年04期
10 鄒濤;暗夜行路,終見光明——談翻譯文學的身份認同[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3 姚振軍;基于雙語領域本體的典籍英譯批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關秀娟;全譯語境作用機制論[D];黑龍江大學;2012年
5 李小蓓;蕭乾文學翻譯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慧;C.S.路易斯《納尼亞傳奇》中的人物和形象構(gòu)造[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臧加香;語境空間視角下的表達與翻譯[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凡雅;巴赫金對話理論視角下的英漢小說翻譯批評[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歐陽桃;李繼宏譯《追風箏的人》中主體間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
5 崔琳娜;語境理論視角下《紅字》兩個中譯本的對比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潘琪;語境空間視角下的口譯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夏曉榮;從語境空間視角看《德伯家的苔絲》三個中譯本的注釋[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劉怡君;[D];廣西大學;2002年
9 鄒命貴;中國翻譯文學語境中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辯證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桂瀅;兒童文學翻譯的對話性[D];武漢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老安;子清;;紅色手推車(外一首)[J];當代外國文學;1981年02期
2 秦勇;巴赫金對“間性”理論的貢獻[J];俄羅斯文藝;2003年04期
3 馮巖松;;從關聯(lián)理論探求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J];廣東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韓子滿;翻譯中的理性與對話性——羅賓遜的《譯者的轉(zhuǎn)變》評介[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赫志欣;周錳珍;;從語言的經(jīng)濟價值角度看譯者主體性發(fā)揮——以中國-東盟博覽會官方英文貿(mào)易網(wǎng)站為例[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9年05期
6 夏錫華;;翻譯過程中的主體間性[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7年05期
7 侯純;翻譯,語際間的對話[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8 楊喜昌;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9 陳麗莉;翻譯的異化和歸化[J];中國科技翻譯;1999年02期
10 鄭歡;關于翻譯的對話性思考——從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看翻譯[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勇;;語言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本質(zhì)[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01期
2 李清華;;“觸れる”和“觸る”的區(qū)別分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楊新梅;耿印芳;;中西話語句型結(jié)構(gòu)差異探析[J];科技信息;2006年S3期
4 禹琴;;主體的認知中介系統(tǒng)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陳國亭;俄、漢語SVO句中客體題元和被動意義的形態(tài)標記[J];中國俄語教學;2003年02期
6 李卓,解麗麗;“中式英語”的主要表現(xiàn)及原因[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王翠;;俄語否定句中一格/二格/四格的使用[J];俄語學習;2010年03期
8 李馮;;英語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08年13期
9 張秀梅;;小組活動教學法在美英報刊選讀課上的實踐[J];職業(yè)時空;2008年12期
10 王亮;;試談英語課堂的評價用語[J];大眾文藝;2009年2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紀明;;俄語靜詞類型的不定人稱句淺析[A];對外貿(mào)易外語系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2年
2 程志華;;淺談英漢翻譯中的思維轉(zhuǎn)換[A];福建省外文學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3年
3 鄧步銀;;論名詞格的意義體系與名詞第二格[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4 付巧英;;淺論任務型教學[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周領順;;漢語運動域運動動詞(詞元)的疆域和框架圖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吳敏玲;;くゐ·いく’‘~てくゐ·ていく’表動作空間范疇移動語言形式的日語語言特點——和漢語“來、去”、“~來、~去”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顧曉樂;;建構(gòu)主義教學指導下的英語情景劇表演[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上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郝斌;;詞義結(jié)構(gòu)中的時間關系和空間關系[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楊傳鳴;;《紅樓夢》及其英譯本語篇銜接對比——漢英主語省略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王春麗;;英國學習詞典發(fā)展淺析[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宜春七中 黃平云;如何實現(xiàn)英語教學的新目標[N];宜春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安洋;俄漢語句子的情景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2 錢琴;指涉理論與俄語中的指涉現(xiàn)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任雪梅;論俄語的空間范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高文成;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英漢存在句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冬梅;從“格關系”看日語中的反身句式[D];吉林大學;2006年
2 樊曉樸;從主客體互動看變譯及其在漢英文學翻譯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04年
3 王春英;英語專業(yè)中二外俄語學習策略的研究及運用[D];黑龍江大學;2008年
4 劉飛;譯者的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體現(xiàn)與限度[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趙湘萍;美學追求—龐德與許淵沖中國古詩英譯思想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6 瞿莎蔚;關于現(xiàn)代日語中表達時間的副詞節(jié)“タァト”的考察[D];湖南大學;2007年
7 章雯婷;關于移動動詞的連語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汪彤;“說明結(jié)構(gòu)”在簡單句中的表達手段[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文捷;從敬語表達看日本人的敬語意識[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華清;中日賓語對照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224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12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