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日文小說漢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5 05:23
本文關鍵詞:晚清時期日文小說漢譯研究
【摘要】:20世紀以前,我國的翻譯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三次翻譯高潮。分別為東漢至宋代的佛經(jīng)翻譯、明末清初由傳教士主導的西學翻譯和鴉片戰(zhàn)爭以來至“五四”時期的西方思想和文學翻譯。晚清時期作為外來文化進入我國的高潮時期之一,從科技到人文,給我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巨大的沖擊。在這一時間段內(nèi),由于政治和社會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旅日人數(shù)增多,很多有識之士充分認識到日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通過日本,將很多西方的科技技術、教育知識傳入中國國內(nèi)。尤其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梁啟超等社會改良派開始學習日本政治制度、介紹日本文化,甚至有意識地效仿日本明治維新的舉措,努力尋求治國良策。隨著效日之風潮漸盛,日文書籍的翻譯應運而生,大批被翻譯的日文書籍流入我國,早期翻譯的日文書籍雖以科技、教育、法律制度等內(nèi)容為主,但伴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以開啟民智為目的的政治小說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緊隨其后發(fā)展的科學小說、偵探小說、教育小說,軍事小說等等在小說界掀起了小說翻譯的高潮。日文小說的翻譯為我國晚清時期和未來“五四”時期文學的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不但把“小說”與“社會改良”聯(lián)系在一起,,提出“小說界革命”,把小說的學術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成為了“小說界革命”的先導,更為重要的是為后續(xù)時期新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據(jù)現(xiàn)有資料考證,從1895年到1911年就有百部日文小說被翻譯成中文,傳入我國。歷來學者的研究領域都放在了泰西之學的引進和翻譯,而對于日本小說的專門漢譯研究相對尚少,因此,本文將日本小說的漢譯研究作為研究的方向,整理這一時期的漢譯日文小說目錄,深入分析比對中日版本間的差異。 本文的第一章將介紹晚清時期日文小說掀起漢譯高潮的原因以及晚晴時期日文作品翻譯作家群體,結(jié)合具體作家和作品做出分析和總結(jié)。第二章從小說的譯介類型和譯介方法出發(fā),通過詳細的中文和日文小說作品的文本對比,分析晚清這一時期日文小說的翻譯特點,介紹這一時期所翻譯的重要的日本作家作品。第三章主要分析闡述晚清漢譯日文小說對我國文學,尤其是小說文體帶來的歷史影響和社會作用。
【關鍵詞】:晚清 翻譯小說 日文小說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6;I046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錄8-9
- 緒論9-12
- 第一章 晚清日文小說的漢譯12-21
- 第一節(jié) 日文小說漢譯的緣起12-13
- 第二節(jié) 日文小說漢譯的熱潮13-17
- 第三節(jié) 日文小說翻譯群體的形成17-21
- 第二章 日文小說的譯介述略21-47
- 第一節(jié) 日文小說的譯介類型21-28
- 第二節(jié) 日文小說的譯介方式28-42
- 第三節(jié) 日文小說的譯介文化接受42-47
- 第三章 漢譯日文小說與中國小說的近代轉(zhuǎn)型47-54
- 第一節(jié) 漢譯日文小說與“小說界革命”的倡導47-48
- 第二節(jié) 漢譯日文小說與中國小說的文體變革48-51
- 第三節(jié) 漢譯日文小說對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生態(tài)的影響51-54
- 結(jié)語54-55
- 致謝55-56
- 參考文獻56-59
- 附錄:晚清時期漢譯日文小說目錄59-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夏曉虹;梁啟超與日本明治小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
2 范苓;;晚清“科學小說翻譯熱”與日本的影響——以梁啟超和魯迅的中譯本為例[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范苓;;明治“科學小說熱”與晚清翻譯——《海底旅行》中日譯本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陳大康;;“小說界革命”的預前準備[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梁愛民;;晚清小說觀念的多重定位[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梁愛民;;中國近代小說觀念的文化視角[J];寧夏社會科學;2009年05期
7 馮建文,王小平;近代中國文學觀念變革與中國近代小說翻譯高潮[J];社科縱橫;2004年04期
8 宋師亮;;論晚清政治小說作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陳大康;;翻譯小說在近代中國的普及[J];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03期
本文編號:10922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9227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