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三空間理論看《狼圖騰》英譯本中源語文化身份建構(gòu)
本文關(guān)鍵詞:從第三空間理論看《狼圖騰》英譯本中源語文化身份建構(gòu)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身份 第三空間 《狼圖騰》 雜合
【摘要】:姜戎所著的《狼圖騰》是一本以蒙古狼為核心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陳陣二十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在內(nèi)蒙古額倫草原的插隊經(jīng)歷。作者通過對內(nèi)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觀及蒙古狼的描寫,生動再現(xiàn)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圖騰,表達(dá)了作者對“狼圖騰”的贊揚(yáng)與推崇。鮮明的中國農(nóng)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描寫,使本書成為一道“文化大餐”。自2004年公開發(fā)行以來,本書引起國內(nèi)外巨大轟動,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2008年,美國著名漢學(xué)家葛浩文先生翻譯的英譯本問世,并在全球大量發(fā)行。由于葛先生的出色翻譯,本書榮獲首屆“曼氏亞洲文學(xué)獎”。葛浩文先生已成功翻譯大量中國文學(xué)作品,其中,正是他的杰出翻譯幫助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莫言榮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xué)新紀(jì)元。 1994年,著名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在研究文化翻譯時提出了“第三空間”理論。在后殖民語境下,西方強(qiáng)勢文化企圖對第三世界弱勢文化進(jìn)行文化殖民;相反,弱勢文化也在不斷追求文化平等,努力建構(gòu)自己的文化身份!暗谌臻g”理論為強(qiáng)勢與弱勢文化開辟了公平交流的平臺,在“第三空間”內(nèi),,可以通過“雜合”、“異化”等策略保留弱勢文化特色,進(jìn)而逐漸實現(xiàn)文化身份的建構(gòu)。 在“第三空間”理論框架下,本文抽樣選取英漢版本中的文化負(fù)載詞及其翻譯,對其進(jìn)行對比分析,并在此基礎(chǔ)上研究英譯本中源語文化身份的建構(gòu)。首先,作者分析了后殖民語境下強(qiáng)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交流現(xiàn)狀,提出弱勢文化身份建構(gòu)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其次以張裕禾及錢林森對文化身份的定義為標(biāo)準(zhǔn)、以《狼圖騰》為個案,分別從價值體系、語言體系、家庭體制、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五個層面選取100個文化負(fù)載進(jìn)行調(diào)查分析。研究得知,在對中國特色文化負(fù)載詞的翻譯過程中,葛浩文先生注重創(chuàng)設(shè)“第三空間”,使用“雜合”、異化、直譯加注、音譯等策略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對源語文化身份進(jìn)行了積極建構(gòu)。 葛浩文在“第三空間”理論下對《狼圖騰》的成功翻譯為廣大譯者進(jìn)行文化翻譯提供了良好借鑒,并對中國文化身份建構(gòu)具有重大的指導(dǎo)意義。但是中國文化身份建構(gòu)決不能局限在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相反,“第三空間”理論應(yīng)該被應(yīng)用到文化交流的各個層面,并最終構(gòu)建全方位的文化身份。
【關(guān)鍵詞】:文化身份 第三空間 《狼圖騰》 雜合
【學(xué)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bstract7-9
- 摘要9-10
- Table List in the Thesis10-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Aims and Significance12-13
- 1.3 Thesis Structure13-14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4-25
- 2.1 The Study of Cultural Identity14-20
- 2.1.1 Defini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14-16
- 2.1.2 Literature Review of Cultural Identity16-20
- 2.2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Wolf Totem20-23
- 2.2.1 The Author and Lang Tuteng20
- 2.2.2 Howard Goldblatt an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Wolf Totem20-21
- 2.2.3 Literature Review on Studies of English Version of Wolf Totem21-23
- 2.3 Summary23-25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5-31
- 3.1 A Brief Review of Post-colonial Theory25-27
- 3.2 “Third Space” Theory27-31
- Chapter 4 Research Design31-45
- 4.1 Research Questions31
- 4.2 Research Methods31-32
- 4.3 Data Collection32-45
- Chapter 5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n Wolf Totem45-60
- 5.1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Aspect of Value System45-49
- 5.1.1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Expressions on Value System45-47
- 5.1.2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of the Expressions on Value System47-48
- 5.1.3 Free Translation of the Expressions on Value System48-49
- 5.2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Aspect of Language49-55
- 5.2.1 Transliteration and Hybridity of Mongolian Words and Expressions49-50
- 5.2.2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n Chinese 4-character Idioms and Proverbs50-53
- 5.2.3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Excerpts from Chinese Classics53-54
- 5.2.4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on Unique Chinese Items54-55
- 5.3 Discussion of the Expressions on Family System55-57
- 5.4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57-59
- 5.5 Summary59-60
- Chapter 6 Conclusion60-62
- 6.1 Chief Findings60-61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Further Study61-62
- Bibliography62-66
- Acknowledgement66
【參考文獻(xiàn)】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寧;敘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rèn)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外國文學(xué);2002年06期
2 王寧;文化身份與中國文學(xué)批評話語的建構(gòu)[J];甘肅社會科學(xué);2002年01期
3 徐奕;;《狼圖騰》中擬親屬稱謂英譯評析[J];北京城市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04期
4 明海英;;《狼圖騰》英譯本之詞匯變異及其原因探討[J];科技信息;2011年33期
5 張靜;;譯者的文化身份及其翻譯行為——賽珍珠個案研究[J];當(dāng)代外語研究;2011年02期
6 陳建生;伊麗;林婷婷;;《狼圖騰》英文譯本翻譯特征之考察——一項基于可比語料庫的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1期
7 李慧敏;;面向譯入語文化的英文翻譯——Wolf Totem:對于譯入語文化規(guī)范影響翻譯的探索[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3期
8 張景華;后殖民語境與翻譯中的民族身份構(gòu)建[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4年02期
9 李志奇;;從《狼圖騰》英譯看文學(xué)翻譯中的改寫動機(jī)[J];時代文學(xué)(雙月上半月);2009年03期
10 魏家海;全球化與民族化:譯者文化身份的定位[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1年02期
本文編號:10408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4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