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審美意識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沖突
本文關鍵詞:傳統(tǒng)審美意識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沖突
更多相關文章: 審美意識 現(xiàn)代藝術 中西比較
【摘要】:本文旨在思考中國與西方、民族與世界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辯證關系,側(cè)重在新文化運動以來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分析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識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沖突。文章首先簡要梳理中國和西方藝術理論的發(fā)展脈絡,再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多方面分析比較兩者的沖突,最后結(jié)合筆者個人經(jīng)驗,展望中西藝術交匯融合的未來。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關鍵詞】: 審美意識 現(xiàn)代藝術 中西比較
【分類號】:J05
【正文快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樣的口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jīng)被提出,其中蘊含著民族與世界、亦即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證關系。自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高速發(fā)展、進入“現(xiàn)代”以來,到今天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的狀態(tài),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發(fā)展都不可能再孤立地走在自己的單行道上,都必然被裹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2 鐘文華;;論審丑意識在鐘馗形象中的體現(xiàn)[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3 鄭歲黎;胡曉紅;;淺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4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葉旦捷;;《聊齋志異》的造境藝術[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6 陳虹;;試論《周易》的美學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楊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8 畢濤;;論中國古代敘事詩之“隱”[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熊燕霞;;從“傳神寫照”到“以形寫神”——試析顧愷之的繪畫美學觀[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10 翟子寒;;閑談中國的老莊之美與美國的流水別墅[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興偉;;韓拙《山水純?nèi)防L畫美學思想中的“理”論[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朱存明;;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史書寫的形態(tài)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郭濱妍;;淺析趙孟俯的“復古”思想[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4 陶澤慧;;回譯的評估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張玉勤;;《畫語錄》:繪畫意境論之集大成者[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王南;;明十三陵規(guī)劃設計的象征含義與意境追求[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7 金松姬;;張衡賦與莊子的自適思想[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8 李應龍;;文化美學視野與中西方古典美學批判[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qū)W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9 呂宏波;;梁啟超的“趣味”范疇與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10 彭鋒;;“道”的美學闡釋[A];東方叢刊(1998年第4輯 總第二十六輯)[C];199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9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徐進波;中國山水畫裝飾性探微[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穎;談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韓雨葦;東坡詞英譯賞析—審美移情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李進;時空交錯下的別樣言說[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瑜;論范小青小說創(chuàng)作的流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妍;折衷而論 從心而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世和;漢語與漢民族的審美意識[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2 朱志榮;審美意識歷史變遷的基本特征[J];學術月刊;2001年12期
3 毛宣國;甲骨文審美意識淺探[J];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01期
4 陳吉猛;伽達默爾的審美意識批判及其啟示[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5 張鵬;;論藝術語言中的審美意識[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方華;審美意識與中國仕女形象的關系[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3年02期
7 章輝;審美在語言發(fā)展中的位置[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8 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歷史變遷的特征[J];美與時代;2004年02期
9 楊玉春;中日兩國審美意識之比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10 段紅霞;談高師和聲課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兆武;;審美意識與人物塑造[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張石;;中日審美意識傳統(tǒng)的相異點及其意義[A];東方叢刊(1992年第1輯 總第一輯)[C];1991年
3 楊玉東;;以科學發(fā)展觀引領編輯的審美意識[A];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張再林;;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評羅堅《先秦審美意識發(fā)展史》[A];東方叢刊(2004年第4輯 總第五十輯)[C];2004年
5 王則遠;;試談鐘嶸“滋味”說的審美意識[A];東方叢刊(2000第4輯 總第三十四輯)[C];2000年
6 趙宋光;;從藝術的本質(zhì)規(guī)律看詩與音樂兩者審美意識的共性與特異性[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林子;;華夏美學的源頭回溯——評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研究》[A];東方叢刊(2004年第2輯 總第四十八輯)[C];2004年
8 魏宏燦;;論魏晉科技研究的實證精神對文人審美意識覺悟的感召[A];東方叢刊(1999年第3輯 總第二十九輯)[C];1999年
9 李慶本;;20世紀中國浪漫主義[A];東方叢刊(1993年第2,3輯 總第六輯)[C];1993年
10 馬文友;邱丕相;;中國武術審美意識芻議[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蕾蕾;寶寶墻上涂鴉 審美意識萌發(fā)[N];保健時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霍文琦;史前審美意識研究:將中國美學史上限前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李素香;時代變化引起審美意識變遷[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4 肖華 作者單位:合肥市琥珀一小;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N];安徽日報;2005年
5 李素香;時代變化引起審美意識變遷[N];山西日報;2004年
6 上海 屠友祥;經(jīng)緯中國審美意識和理論體系[N];社會科學報;2003年
7 端木瓊;一扇透視音樂文化的窗口[N];云南日報;2001年
8 屠友祥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審美意識與美學[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9 李一安;強化圖書編輯的審美意識[N];人民日報;2000年
10 菏澤學院美術系 劉穎;置根于生活的華麗外表[N];菏澤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東陽;中國審美意識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學;2012年
2 山內(nèi)祈信;活用自然之審美意識—中日山水為主題的造型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
3 何圣倫;苗族審美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陳立群;先秦天人觀念的變遷與審美意識的醞釀[D];復旦大學;2003年
5 隋麗;現(xiàn)代生態(tài)審美意識的生成與文本建構(gòu)[D];遼寧大學;2008年
6 趙之昂;膚覺經(jīng)驗與審美意識[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軍;審美意識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2 羅杰;審美意識結(jié)構(gòu)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潘天波;審美意識語言分析:基于內(nèi)符號形態(tài)[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胡潔娜;仡佬族審美意識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5 于勇;管窺中日悲劇審美意識的異同[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6 胡玲婷;試論審美意識的異化經(jīng)驗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孫文嬌;兒童審美意識建構(gòu)的引導[D];云南師范大學;2013年
8 韓杰;對韓國獨特的審美意識—(?)(Mǒt)的淺析[D];延邊大學;2013年
9 王琴;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審美意識的嬗變[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10 陳龍;當代“穿越”審美意識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393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3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