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舞蹈與別人的民生
本文關鍵詞:我們的舞蹈與別人的民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正 春節(jié)的時候一個寫劇本的朋友問我: "你覺得你們舞蹈界關注民生這個話題嗎?"聽罷腦子里頓時冒出高中歷史課上孫先生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quán)、民生",涉及民眾生存與生活的所有,隨之飛速搜索舞臺上靠譜的范例。她顯然只是隨便問問,短暫的空白后又說道:"還是你們自在,比較信馬由韁,現(xiàn)在寫劇本不著眼民生的話題根本就拉不來投資。"我突地義憤填膺,焦躁地搜羅著有力的回擊,卻在
【關鍵詞】: 舞蹈藝術(shù) 關注民生 舞蹈創(chuàng)作 高中歷史 三民主義 情感符號 生活中 舞劇 舞蹈編導 情感共鳴
【分類號】:J705
【正文快照】: 春節(jié)的時候一個寫劇本的朋友問我:“你覺得你們舞蹈界關注民生這個話題嗎?”聽罷腦子里頓時冒出高中歷史課上孫先生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quán)、民生”,涉及民眾生存與生活的所有,隨之飛速搜索舞臺上靠譜的范例。她顯然只是隨便問問,短暫的空白后又說道:‘.還是你們自在,比較信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爾充 ,隆蔭培;試談舞蹈藝術(shù)形式美[J];文藝研究;1980年05期
2 趙自鐸;關于民族民間舞蹈演員的專業(yè)培訓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3 左盛華;從舞蹈的社會功能看文藝與政治的關系[J];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03期
4 蔣士枚;于海燕;;漫話巴基斯坦舞蹈[J];世界知識;1980年08期
5 解傳廣;;阿拉伯民間舞蹈雜談[J];世界知識;1980年23期
6 刀國安;;民族舞劇要立足于民族特點[J];中國民族;1980年05期
7 曉村;;舞臺之外——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花絮[J];中國民族;1980年11期
8 夏伯銘;;文學的異常性質(zhì)[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0年03期
9 喬棟梁 ,訥熱 ,孟平;鄂倫春族的古老文化及其特點初探[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1年05期
10 峻驤;民族藝術(shù)與武術(shù)[J];文藝研究;198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曉江;;橫渠先生之生死觀及其現(xiàn)代沉思[A];“張載關學與實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鄭麗婭;;舍賓小解[A];第五屆東南亞地區(qū)醫(yī)學美容學術(shù)大會論文匯編[C];2000年
3 劉仁坤;劉興華;;科學與民生——關于孫中山科學思想中的人文價值[A];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1年
4 吳彬;;重視舞蹈表演基本訓練的教學[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5 穆蘭;;校園舞蹈——一股強勁的舞風[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6 陳夢影;;邁向21世紀的舞蹈教育[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7 張丹;;提高普通高中藝術(shù)班舞蹈基本功教學的幾點嘗試[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8 席恒斌;;帥才與企業(yè)[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解放思想論壇文集[C];2003年
9 平心;;試論樂感、舞感及其通感——兼談藝術(shù)感覺與藝術(shù)想象[A];第一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蔡湘江;;試論閩南民間舞蹈的多源性特征[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黎國璞;喜看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N];中國文化報;2000年
2 記者 聶浜;華夏時報新世紀面世[N];中國物資報;2000年
3 楊子;《經(jīng)濟學家茶座》主雅客來勤[N];科學時報;2000年
4 記者 劉瓊;中國舞協(xié)第七次代表大會開幕[N];人民日報;2000年
5 新華社記者 程瑛;爵士舞“白蛇” 贏得滿堂彩[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6 本報特派記者 洪崇恩;敦煌走過百年[N];文匯報;2000年
7 羅松;感悟生命的律動[N];文藝報;2000年
8 崔小平;舞蹈與服裝材料的探索與嘗試[N];安徽經(jīng)濟報;2001年
9 曹平(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音樂系);開辟舞蹈藝術(shù)教育新天地[N];中國教育報;2001年
10 袁宏明;剖析中國經(jīng)濟狀況(之三)[N];中國審計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廷海;社會文化變遷與中國民族舞蹈藝術(shù)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2 許銳;傳承與變異 互動與創(chuàng)新[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6年
3 杜鵑;漢代樂舞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張蔚;鬧節(jié)—山東秧歌的儀式性與反儀式[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東華;論報紙編輯對報紙市場定位與多層次受眾需求的處理與安排[D];暨南大學;2000年
2 嚴開旺;論周恩來的行政管理風格[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楊本升;關于中國武術(shù)與軍事、藝術(shù)關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徐韻;集體舞學習對5-6歲幼兒時—空推理能力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葉勝光;數(shù)字化舞蹈藝術(shù)的特征表達與視頻檢索技術(shù)[D];浙江大學;2003年
6 鐘yN洵;中國古代舞蹈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莉;吳曉邦舞蹈教育體系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8 梁國強;先秦、秦漢軍事樂舞簡論[D];河南大學;2004年
9 徐芳;當前我國社會乞討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與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孫倩;中國古代舞蹈藝術(shù)發(fā)展史中的重要階段——漢魏六朝時期樂舞探微[D];鄭州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我們的舞蹈與別人的民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00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50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