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文化傳承與族群認同——云南佤族木鼓舞文化內涵與功能分析
[Abstract]:Wooden drum is the symbol of WA culture and one of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WA culture, which reflects the basic concept of WA people to gods, life and the world. Muji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s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gods, festivals, folk rituals, national cultural symbols, national art and so on, but also ha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ondensing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WA nationality,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custo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dentity of the ethnic group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WA wood encouragement is also facing the crisis of degradation and loss, so it is urgen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WA wood encouragement.
【作者單位】: 云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科技信息職業(yè)學院人文學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越邊境越南難民的社會認同研究”(12CSH056)
【分類號】:J722.2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振宇;陳金全;;西盟佤族傳統(tǒng)糾紛解決及其法社會學解讀[J];北方法學;2011年04期
2 周家瑜;;佤族“魔巴”的文化功能述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04期
3 周瑜瑾;;佤族木鼓文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年01期
4 張琳;;淺析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佤山歡歌》[J];才智;2011年33期
5 左永平;;論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以佤族文化為例[J];滄桑;2008年03期
6 范艷華;;試論佤族原始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特征[J];滄桑;2011年02期
7 陳美含;;當代佤族《木鼓舞》文化變遷與保護性發(fā)展模式探析注——以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木鼓節(jié)”為研究對象[J];大眾文藝;2012年01期
8 陳靜;唐曹;;葫蘆與人類起源神話——云南少數(shù)民族葫蘆崇拜的文化解讀[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9 劉希;;法律:概念的多元還是事實的多元[J];光華法學;2009年01期
10 周貴發(fā);余文武;;少數(shù)民族婚俗的誤解誤讀之修正[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常飛;何可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與佤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文化因素研究[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張崇根;;佤族與臺灣泰雅族文化比較研究——以獵頭、陸稻種植和連名制為例[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付愛民;范琛;;滄源巖畫出人葫蘆圖形與佤族《司崗里》神話的比較[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徐華龍;向煥星;倪敏;;司崗里神話母體的內涵及其價值[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趙澤洪;;牛、獵頭與木鼓——關于佤族的牛崇拜、頭顱崇拜和生殖崇拜[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陳國林;許玉萍;余楊;;論佤族木鼓崇拜的文化內涵[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文清風;;淺論佤族木鼓的社會功能和藝術價值[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馬麗萍;桂皎;;論佤族的木鼓文化[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李亞宏;;佤族虎豹祭的文化釋讀[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王莉;;佤族織錦探析[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江南;中越跨境民族婚姻家庭習慣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王麗華;滄源佤族鄉(xiāng)村政治體系的變遷與發(fā)展[D];云南大學;2011年
3 仝艷鋒;云南少數(shù)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4 郭銳(巖嘎);佤族木鼓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郭鳳鳴;云南貢山丙中洛鄉(xiāng)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張興無;西南少數(shù)民族財富觀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劉振宇;初民社會法的圖景[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梅英;傳播學視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從剛;柱式藝術中生命意識的表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2 陶紅梅;西盟佤族農戶經濟行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黃玲;少數(shù)民族藝術區(qū)域性特色對藝術職業(yè)教育的優(yōu)化功能[D];云南大學;2010年
4 Z{柯;《司崗里》文化符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翁靜平;劉nr《交響狂想詩—為阿佤山的記憶》創(chuàng)作研究[D];星海音樂學院;2011年
6 符廣興;佤族布饒人的害羞與兩性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7 代江帆;論我國習慣法在法治建設中的價值[D];湘潭大學;2010年
8 余揚;云南佤族銀飾藝術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09年
9 邵萍;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與行政法治關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10 王艷;安順紫云地區(qū)布依族習慣法與國家刑事法關系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柳;田萍;;“東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J];當代貴州;2010年21期
2 金紅;;佤族木鼓的現(xiàn)代變異[J];民族音樂;2010年01期
3 ;“走進佤山”征歌評獎結果[J];云嶺歌聲;2004年06期
4 阿土;;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鼓舞(反排木鼓舞)[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5 萬丁,楊虹;反排木鼓舞[J];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05期
6 阿土;;苗族木鼓舞[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7 錢朝發(fā);;赤道幾內亞的木鼓和木鼓舞[J];世界知識;1981年04期
8 蔣代力;謝莉;;試論苗族木鼓舞的藝術特征與社會功能[J];歌海;2007年02期
9 阿土;;苗族反排木鼓舞[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10 臧璐;;樂舞相融——從反排木鼓舞蹈中分析樂器與舞蹈的關系[J];大家;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藝;;郎德上寨苗族歌舞的特征[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2 劉金吾;;緣何以“原”——“原生態(tài)歌舞”的不可承受之重[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丹邋成嘉廷;反排木鼓舞成苗鄉(xiāng)耀眼品牌[N];貴州日報;2007年
2 燕寶;為“反排木鼓舞”正名[N];貴州民族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紫茵;阿佤人民唱新歌[N];音樂周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楊競;長海號子 一個鮮活的歷史記憶[N];遼寧日報;2007年
5 蘇丹;看了忘不了[N];貴州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郭卉;鼓之舞之動山河[N];中國民族報;2001年
7 朱文;古韻悠悠話“鼓舞”[N];吉林日報;2005年
8 劉曉真;在個人創(chuàng)新和歷史繼承之間[N];中國藝術報;2007年
9 馬盛德 李端;“笙”、“鼓”相伴的舞蹈[N];中國民族報;2004年
10 沈赤兵 劉熠煊;《多彩貴州風》精彩亮相[N];貴州日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菲;空間觀念與族群認同[D];四川大學;2002年
2 陳正府;反排“說”舞[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著尕措毛;論玉樹藏族卓舞及其文化價值[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李璐;從歌詠場所的現(xiàn)代變遷探尋壯族傳統(tǒng)歌詠文化的延續(xù)動力[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筱筱;佤族舞蹈進入高校專業(yè)舞蹈教育的可行性與推進模式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0年
6 郭建兵;云南少數(shù)民族代表性舞蹈課程建設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0年
7 蘇丹;立—教—演:重慶酉陽縣土家族擺手舞的田野觀察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荀利波;古敢水族《吞口》舞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與價值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9 逯慧;徽州歌謠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10 王國帥;黔東南苗族舞蹈文化解讀及其保護利用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5004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250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