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孔子》劇照
[Abstract]:......
【作者單位】: 中國歌劇舞劇院;
【分類號】:J7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家駿;大手筆小精妙──上海藝術界專家學者談舞劇《胭脂扣》[J];舞蹈;1994年04期
2 潘健;誘人的課題 獨特的風采──從舞劇《漓江情韻》所想到的[J];民族藝術;1995年01期
3 張永安;舞劇《三峽情祭》音樂談[J];四川戲劇;1995年02期
4 潘健;獨特的風采 誘人的課題——從舞劇《漓江情韻》所想到的[J];南方文壇;1995年01期
5 陳國權;雄渾 古樸 新奇 別致——舞劇《土里巴人》音樂評介[J];人民音樂;1996年02期
6 史留陽;《玄鳳》在春日起飛[J];舞蹈;1997年03期
7 宗術;廣州歌舞團創(chuàng)演舞劇《星海·黃河》[J];舞蹈;1998年02期
8 韓玉峰;心香一瓣青春祭──舞劇《傲雪花紅》觀后[J];今日山西;1999年03期
9 卿青;自由,在限制下奔涌——觀以色列現(xiàn)代舞劇《牡蠣》有感[J];舞蹈;2000年06期
10 洪霽;舒巧的舞劇創(chuàng)作與編導教學[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張國慶;;孔子的音樂實踐與理論[A];孔學研究(第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海峽兩岸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2 陳默;;淺析舞蹈創(chuàng)作的步驟——小舞劇《荷花仙子》的創(chuàng)作體會[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3 徐嘉琪;;淺談民歌的娛樂價值[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4 周曉燕;;青銅時代——樂舞的神化與人文啟蒙[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5 張靜;;斯特拉文斯基民族主義作品風格的縮影——芭蕾舞劇《春之祭》賞析[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6 張蓮;;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人格[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曉夜;;從《卡瑪林斯卡亞》談民歌素材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借鑒與運用[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8 吾淳;;略論中國古典樂論中諧和審美思想的生成[A];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9 李福軍;;試論儒家思想對大理洞經(jīng)音樂的影響[A];孔學研究(第十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三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歐建平;籬笆墻,,里外瞧[N];中國藝術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蔣林;舞劇《籬笆墻的影子》八桂巡演[N];廣西日報;2004年
3 羅辛;探索中國民族交響舞劇之路[N];人民日報;2003年
4 記者 劉艷;未來廣州新舞。簬X南舞姿混搭南拳舞獅[N];廣州日報;2011年
5 歐陽逸冰;舞劇《水月洛神》:以形寫神 氣韻生動[N];文藝報;2011年
6 記者 羅進貴 馬欽麟;舉全力把舞劇《花兒》打出去[N];寧夏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周靜 實習生 陳晨;首部大型布依族民族現(xiàn)生態(tài)舞劇《利悠熱諧諧》在貴陽大劇院上演[N];貴州日報;2010年
8 陸小龍 王曉斌;《玉鳥》振翅飛翔[N];中國文化報;2003年
9 方家殐;瓷魂舞魄淬精品[N];中國文化報;2005年
10 記者 李曉芳;舞劇《一把酸棗》開排[N];山西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于平;中國現(xiàn)當代舞劇發(fā)展史綱要[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2 王彬;蘇聯(lián)芭蕾編導與教學歷史經(jīng)驗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靖華;孔子教育思想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2 孫玉梅;周代禮樂制度與孔子的音樂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陶琳;中國當代舞劇舞蹈動作語言的審美理念特征[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4 袁芳;論喬治·巴蘭欽新古典主義舞劇審美理念的形成標志—舞劇《阿波羅》[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楊成秀;孔子音樂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趙斯文;論楊麗萍舞劇《云南映象》的原生態(tài)表現(xiàn)特性[D];吉林藝術學院;2013年
7 尚艷;淺談鋼琴組曲《紅色娘子軍》選曲的藝術特色及其演奏詮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葛云;論荀學音樂思想[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汪潤鋒;先秦儒家樂論的倫理美學思想[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曉惠;試論張繼鋼舞蹈(舞劇)創(chuàng)作構思的獨特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本文編號:24569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245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