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芭蕾舞的三種形態(tài)
本文選題:舞蹈學 + 張素琴; 參考:《舞蹈》2015年11期
【摘要】:正張素琴、劉建合著的《舞蹈身體語言學》指出:從形態(tài)的面貌結構來看,大傳統(tǒng)舞蹈文化中的形態(tài)有三種:生活形態(tài)舞蹈、規(guī)訓形態(tài)舞蹈和作品形態(tài)舞蹈,它們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阿多諾從社會學角度意識到:"由于藝術不同于世俗現(xiàn)實,它否定性地體現(xiàn)出事物的秩序,藝術中的經(jīng)驗存在將會獲得其恰當?shù)牡匚弧K囆g的奧秘在于其去神秘的力量,藝術的社會本質(zhì)需要雙重的思考:一是藝術的自我存在,一是藝術與社會的關系。藝術的這種
[Abstract]:The body Linguistics of Dance by Zheng Suqin and Liu Jian points out: from the aspect of appearance,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forms in traditional dance culture: life form dance, discipline form dance and work form dance. They are interrelated and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Adorno realized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because art is different from secular reality, it negatively reflects the order of things, and the existence of experience in art will gain its proper status." The secret of art lies in its power of being mysterious, and the social essence of art needs double consideration: one is the self-existence of art, the other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ociety. This kind of art
【分類號】:J73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平;;舞蹈書寫的軌跡——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而作[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張曉紅;;舞蹈理論與技能的相輔關系——談普通高校舞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探索[J];藝術研究;2008年03期
3 ;《舞蹈學詞典》詞條匯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于宏亮;劉亞琳;;應用型人才視角下舞蹈學(體育方向)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探究——以濱州學院為例[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5 王群;劉徽;王欣;;普通高校舞蹈學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年22期
6 蓋伊·莫里斯;張延杰;;舞蹈研究與文化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7 陳亞芳;;對高校舞蹈學專業(yè)如何培養(yǎng)實踐應用能力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0年17期
8 張雷雷;;論知識舞蹈的創(chuàng)作[J];青年文學家;2010年11期
9 徐小健;;創(chuàng)設快樂的舞蹈課堂[J];教育藝術;2013年01期
10 游惠海;舞蹈的繁榮依靠黨的培育[J];舞蹈;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柴亞萍;;讓舞蹈為孩子們帶來快樂[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2 馬文靜;張麟;;美在真實 貴在獨特: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舞蹈的舞臺魅力[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莉萍 浙江省平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藝術創(chuàng)作室,,副研究館員;淺談社會舞蹈的“社會性”特征及發(fā)展現(xiàn)狀[N];音樂生活報;2011年
2 著名舞蹈家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呂藝生;舞蹈是跳出來的不是理論出來的[N];中國藝術報;2012年
3 汪建根;專家:舞蹈普及教育需要“正名”[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汪建根;舞蹈普及教育的喜與憂[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車延芬;筆耕不止 再譜新聲[N];中國藝術報;2007年
6 于平;舞蹈書寫的軌跡[N];中國藝術報;2008年
7 黃際影;一次與年輕舞蹈學子的談話[N];中國藝術報;2008年
8 張素琴 劉建;“舞蹈”與“舞蹈學”[N];中國藝術報;2011年
9 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舞蹈步入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N];中國藝術報;2013年
10 焦國標;舞蹈批評研討會紀要[N];中國文化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徐頏;“凝視”與“超越凝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2 劉漫;唱曲舞蹈考略[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3 王昕;功修、祭儀、節(jié)慶中旋跳的舞蹈[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閆晶;舞蹈中共享的身體印跡—云南蘭坪雜居民族的圈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5 張曉東;試論身體與運動的藝術關系[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6 袁禾;論中國宮廷舞蹈[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本文編號:18339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83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