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能為美”與“文化同感”——論當代舞蹈的專業(yè)審美與文化審美
本文選題:舞蹈審美 + 專業(yè)審美。 參考:《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摘要】:舞蹈作為人類藝術和社會文化具有雙重屬性,這一點在舞蹈審美中也有所體現(xiàn)。舞蹈的審美由于主體的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價值區(qū)域,內行專家注重的是專業(yè)審美,普通大眾感受的是文化審美,這樣兩重不同的審美需求,就要求舞蹈的發(fā)展在提高專業(yè)技術含量的同時,也要注重內在文化品質的充實。
[Abstract]:Dance, as a dual attribute of human art and social culture, is also reflected in dance aesthetics.The aesthetic of dance has different value region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ubjects. Experts pay attention to professional aesthetics, while ordinary people experience cultural aesthetics, which means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aesthetic demands.It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ntent, but also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nrichment of internal cultural quality.
【作者單位】: 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系
【分類號】:J7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永波;;工筆人物畫的寫意性[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李道先,侯曙芳;簡論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審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3 王樂瓊;;現(xiàn)代設計教育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李秀巖;郭振宇;;通俗音樂文化審美氣質的變異與本真回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5 付海菊;包永江;;由畫入化——中西繪畫背后的文化差異性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6 王娟;;音樂藝術“激活”科學思維活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7 李雪;黃菁;;電腦效果圖的表現(xiàn)魅力——科學與藝術的交融[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8 昝楠楠;陳剛;;北京奧運建筑藝術美漫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許春亮;;中國畫的審美意境追求[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10 劉漫;;試論唱曲舞蹈的本質特征[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高倩;;蘇新宏“新生態(tài)”藝術的價值[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夏寧博;;作為一種藝術傳播方式的藝術批評[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一輯)[C];2011年
3 楊婭萍;;有容乃大——試論新時期美術教師前進的方向[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4 李樹榕;;藝術是“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嗎?——對藝術本質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5 沈心敏;王之櫟;劉雨川;;試議摩擦學的美[A];第七屆全國摩擦學大會論文集(二)[C];2002年
6 袁恩培;張磊;;論包裝設計中藝術通感的視覺傳達[A];第十三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張璋;段嶸峰;劉晗;;在地學科普中探索“地學藝術”之路[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12年卷[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4 于曉晶;后哲學文化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路平;蔡龍云武學思想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6 李三強;“變相”之美[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吳松;中國武術的藝術理論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8 郭遠;新民謠的情教功能[D];上海大學;2012年
9 胡鐵生;政治文化與文學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意蘊交映[D];吉林大學;2012年
10 徐巍;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艷麗;論漫畫的影視劇改編[D];河北大學;2009年
2 江保鋒;徽派古民居裝飾藝術的表征及延展性開發(fā)[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聞婧;古代青銅器紋飾與傳統(tǒng)建筑彩畫紋飾的語義探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李木子;裝飾設計中的計算機輔助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湃;色彩藝術在影視動畫中的應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曉妹;小學音樂教育應把握兒童心理發(fā)展[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熊柏軍;新周期我國藝術體操個人項目藝術價值探賾[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震;袁運甫藝術綜述[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永榮;林泉之心 緣情寫意[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崔景秋;河北省普通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調查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健;文化審美: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學批評走向[J];人文雜志;2001年04期
2 王陳輝;;精神的傳承,美的閃光——解讀一種特殊的產(chǎn)品:奧運會吉祥物[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1期
3 趙黎剛;昔日不可重現(xiàn)[J];青年文學;2004年03期
4 高天星;;邵原創(chuàng)世神話群的文化審美解讀[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王麗;黃吉宏;;日本飲食中所用陶瓷“圓器”的文化審美研究——以茶道用具“茶碗”為例[J];農(nóng)業(yè)考古;2011年02期
6 常山;關于當代大眾文化的思考[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7 羅靖;;試論中國文學的憂患意識[J];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8 鄧春琴;;菜肴名語言文化探討[J];考試周刊;2009年07期
9 秦建鴻;;文化守恒及其審美——以鬼怪文學現(xiàn)象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10 江金波;;客家文化的二元結構及其文化生態(tài)解釋——兼議客家文化的審美辯證[J];學術論壇;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嵐;;轉型期的社會文化審美與文化生態(tài)平衡[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上)[C];2011年
2 邵宏;;相學與醫(yī)學美學設計咨詢[A];美麗人生 和諧世界——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yī)學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3 王立;;海意象與中西方民族海洋觀中的文化精神[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陳姣;;文化資源保護與文化根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程的實踐命題[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5 吳宗敏;;從家居設計看陶瓷產(chǎn)品的創(chuàng)新[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6 張明;;基于BT技術的網(wǎng)絡娛樂文化傳播——以伊甸園、5Q地帶網(wǎng)站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7 趙立紅;李玉蓮;;淺談圖書館建筑的人文理念[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黃楠;吳昊;;論新古典主義設計的審美[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9 謝明香;;中國電視文化研究的發(fā)展歷程(摘要)[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10 董瑋瑋;;初探“非特色”定位指引下的特色地標系統(tǒng)構建[A];規(guī)劃創(chuàng)新:2010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杜宣新(北京);快樂處方[N];中國商報;2003年
2 何西來;自覺的文化審美開掘[N];文藝報;2010年
3 滕小松;文學研究的審美向度[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甘肅省社科院哲學所所長、《西部論壇》理事 于維民;“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釋義[N];蘭州日報;2007年
5 殷毅;面朝“藍!逼诖号ㄩ_[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鄭鍵;一個記者眼中的低俗文化十大亂象[N];檢察日報;2010年
7 高校教師 乾羽;課本也是代際溝通 應注重文化的延續(xù)[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8 本報記者 王健瑋;古建命運為新城規(guī)劃管理敲響警鐘[N];中華建筑報;2007年
9 實習記者 楊婷;守望舌尖上的文化[N];四川日報;2010年
10 何雙及;市場需要真正的節(jié)日飾品[N];中國礦業(yè)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馬小敏;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歷史散文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黃季鴻;明清《西廂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山雨彤;雙柏“老虎笙”舞文化現(xiàn)象探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2 鐘瑋;中國民間傳統(tǒng)圖案的審美內涵與現(xiàn)代設計[D];蘇州大學;2008年
3 冷英嘉;族群文化與舞蹈審美的探索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毛蕊蕊;阿維灘多民族村生活民俗的相互影響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5 劉慧明;論魏晉六朝時期的舞蹈審美特征[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6 翟翠萍;洛陽市國內游客旅游動機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7 李瑩瑩;韻·探究廣告設計的中國味[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月潔;中國傳統(tǒng)門神藝術形式平面設計中的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9 亢寧梅;論新狀態(tài)文學的詩性表意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10 徐航;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的傳播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593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75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