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詠胡旋舞與胡騰舞詩研究
本文關鍵詞: 唐代詩歌 胡旋舞 胡騰舞 樂舞文化 出處:《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胡旋舞與胡騰舞都是風靡唐代的西域樂舞。胡旋舞與胡騰舞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審美情趣和藝術魅力,獲得了唐人的喜愛,并在唐代藝壇產(chǎn)生了震撼和影響。唐代詩人用他們細膩精致的筆觸,展示了兩種舞蹈的動作、形態(tài)與情調(diào),語言生動傳神,內(nèi)蘊價值深邃,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與文化質素。
[Abstract]:Both Hu Xuan Dance and Hu Teng Dance are popular music da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ang Dynasty. Hu Xuan Dance and Hu Teng Dance have won the love of Tang people with their unique artistic style, aesthetic taste and artistic charm. The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used their exquisite strokes to show the movements of the two dances, the form and mood, the vivid language, the profound intrinsic value, unique art, aesthetic and cultural quality.
【作者單位】: 齊齊哈爾大學
【基金】: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0554189)
【分類號】:I207.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趙文潤;隋唐時期西域樂舞在中原的傳播[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2 吳功正;唐代樂舞的審美形態(tài)[J];藝術百家;2004年01期
3 王嶸;西域樂舞東傳及其在中原文化中的地位[J];新疆藝術;200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寧治;;淺論中國古典舞的現(xiàn)代教學意識——身韻與劇目課程關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2 仝妍;;傳統(tǒng)與轉變古代宗教、祭祀文化與先秦巫祭舞蹈[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王巖;;淺析漢代舞蹈文物繁榮的歷史背景[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4 程家躍;;探羌族民間舞《薩朗》[J];才智;2010年29期
5 馬亮;;基于生活的舞蹈創(chuàng)編[J];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6 胡國瑞;方興未艾的服裝表演藝術[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陳彩虹;馬嘉;;井陘拉花社會功能研究[J];大舞臺;2010年04期
8 馮微;;論戲曲舞蹈對古代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年04期
9 蔡享麗;;樂舞思想在歷史中的變與不變[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6期
10 郭琳;;淺論如何培養(yǎng)和加強學生編舞的能力[J];大眾文藝;2011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2 衛(wèi)亞浩;宋代樂府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開;初唐樂府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曾艷紅;唐詩絲綢物事及其意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明文軍;從民間自然形態(tài)走向科學化傳承之自覺[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玉;云南少數(shù)民族舞蹈藝術的教學網(wǎng)站平臺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2 袁薇;論西域音樂文化中的龜茲樂[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松濤;胡樂胡舞與唐詩[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麗;“學院派”東北秧歌之文化形態(tài)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5 杜蕾;山東漢畫像石樂舞圖像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6 劉文偉;宋代歌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玫瑰;唐代樂舞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8 宋冰;河南開封漢族民間歌舞調(diào)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閆江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音樂交流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10 衛(wèi)雪怡;漢畫像石中的樂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程喜霖;唐代過所與胡漢商人貿(mào)易[J];西域研究;199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玉霞;;《那山、那人、那狗》的藝術辯證性[J];藝術百家;2010年S2期
2 徐麗麗;;丁}瞪⑶陳踇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李小奇;;從唐詩看唐代商賈的社會地位[J];文教資料;2011年23期
4 雷陳生;;近二十年來唐代詠妓詩研究綜述[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潘建秋;;繪畫藝術風格既“我”論[J];藝術·生活;2006年06期
6 祁君;;河北隆堯秧歌的特征探析[J];飛天;2011年14期
7 馬婷婷;;淺析莫迪里阿尼的藝術風格[J];美術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8 張婷婷;;胡舞的保護與傳承[J];飛天;2011年14期
9 熊金榮;;淺論民窯青花裝飾對現(xiàn)代青花的影響[J];陶瓷研究;2011年02期
10 王嫩;;藝術風格與藝術精神[J];美術研究;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段文耀;;唐詩中的西域樂舞[A];西域文學論集[C];1997年
2 孫麗萍;;論唐都長安樂舞文化的外族因素[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陶敏;;中唐詩人事跡小考——《唐代詩人叢考》補正數(shù)則[A];唐代文學研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四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4 沈文凡;;唐代詩人的“賦學觀”及“洛陽情結”闡論[A];第一屆全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科研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5 董乃斌;;唐代詩歌散文的小說化傾向——小說文體孕育過程論之一[A];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C];1993年
6 劉業(yè)超;;試論毛澤東詩詞的藝術風格[A];毛澤東詩詞研究叢刊(第一輯)[C];2000年
7 周積寅;;關于中國畫家藝術風格問題[A];'2007中國畫創(chuàng)作觀摩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王岱英;;毛澤東詩詞藝術風格初探[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9 王財;;毛澤東詩詞中活用古詩詞句的藝術[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10 韓經(jīng)太;;清真詞藝術風格申論[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玉平;比蹦迪還瘋狂的唐代胡旋舞[N];華興時報;2010年
2 彭江虹;掃除膩粉呈風骨[N];文藝報;2005年
3 籍忠亮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終身館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客座教授;關于藝術風格[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徐健;讓更多觀眾分享歌劇的藝術魅力[N];文藝報;2011年
5 陳孝信;典雅 深秀[N];美術報;2005年
6 劉涵之;文變?nèi)竞醵U情[N];光明日報;2008年
7 劉玉玲;戲曲概論[N];新鄉(xiāng)日報;2008年
8 ;WACOM FAVO非凡[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王善業(yè);弘揚九齡風度 領略藝術魅力[N];韶關日報;2008年
10 記者 孫智;打造戲曲精品 彰顯藝術魅力[N];周口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遂;佛教禪宗與唐代詩風之發(fā)展演變[D];河北大學;2005年
2 姜革文;商業(yè)·商人·唐詩[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D];河北大學;2004年
4 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呂曉;髡殘繪畫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6 邱昌員;詩與唐代文言小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紅梅;韓國古典詩歌中的陶淵明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8 石榮傳;三代至兩漢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鄭慶余;范曾簡筆潑墨人物藝術探研[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10 朱大銀;唐代論詩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麗娜;唐代三大西域樂舞詩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2 葉潛;朱德潤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3 左莉;對《長征組歌》藝術風格與演唱處理的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鄧高峰;張培基翻譯藝術風格管窺[D];中南大學;2006年
5 崔金麗;呂碧城思想及其詞作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陳濤吉;蘇州私家園林造園思想與藝術風格初探[D];山東大學;2007年
7 樂三敏;凌叔華小說創(chuàng)作論[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周藝靈;夢回現(xiàn)實[D];廈門大學;2007年
9 許盛;論動漫角色造型設計中的趣味性[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10 楊愛華;畢淑敏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366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53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