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跨文明境遇中的中華時空和差異認同
本文關鍵詞:“我的夢”:跨文明境遇中的中華時空和差異認同 出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超強勞動 特殊藝術 同質(zhì)化約 中華時空
【摘要】:通過對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創(chuàng)作的大型音樂歌舞"我的夢"中一系列表演的分析,可以揭示演出者是如何通過轉(zhuǎn)換生命形態(tài)的超強勞動來堅定地參與社會生活,如何通過將歷史愿望與人生實踐內(nèi)在融合的藝術表達,突破一般的審美常規(guī)和認知習慣,凸現(xiàn)其自身不可化約的"特殊"存在,展示其深邃多重的意蘊外延,直至開啟出生命本體層面的普適涵義。這些"特殊"藝術家深入把握和發(fā)現(xiàn)激揚的差異訴求,與生命本身的無限可能相遇相通,成就了一種還在蓬勃發(fā)展中的審美視域。其華美意象的奇異組合,構(gòu)成了絢麗流動、多維變奏的人生舞臺,在指向與"普適即同質(zhì)"的強勢文化邏輯深刻有別的生命世界的同時,孕育出一種即具有中華價值特質(zhì)又充滿跨文化認同能量的時空境界,是為中華時空。以"差異即創(chuàng)造"為核心價值的中華藝術"我的夢",其由"差異認同"而"人本境界"的認知、想象與實踐,揭示并成為以生命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人類精神本身,作為人類歷史應然愿望的具象承載和實踐道路,擁有極為廣闊發(fā)展前景的范式意義。
[Abstract]:Analysis of a series of performance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China Disabled Art Troupe large music dance "my dream", reveals the performer is how to convert the life form of super labor to firm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life, how the history of desire and life practic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esthetic and cognitive habits of the general routine breakthrough the highlights of its own irreducible "special", show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 of the multiple extension, until the opening of life ontology level universal meaning. These "special" artists deeply grasp and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 in Jiyang demands, and unlimited life itself to meet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esthetic is still a vigorous development in. The beautiful image of the singular combination, constitute a beautiful flow, multidimensional variations of the stage of life, and to "strong culture logic is pervasive homogeneous" has profound life of another world at the same time, bred a horiz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ull value of cross cultural identity for Chinese energy, time and space. The difference is to create "as the core value of Chinese art" my dream ",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dentity "and" the realm of "cognition, imagination and practice, to reveal and become the creation of life as the core of the human spirit itself, as human history ought to desire and practice with concrete bearing road paradigm the significance is extremely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分類號】:J705
【正文快照】: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然經(jīng)過了三十年的歷程。其間的激烈動態(tài),是驚濤駭浪,是滄海桑田;而更深刻的巨變正在到來,將要到來。對于三十年來多重轉(zhuǎn)型的人們來說,變化還未有窮盡;對于三十年里出生成長的人們來說,人生正亟需努力。但如何變化和努力呢?從何變化和努力呢?變化和努力的內(nèi)涵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師欣;邰麗華:陽光總在風雨后[J];神州;2005年04期
2 銅豌豆;;生命舞者 殘疾之軀演繹完美激情[J];女性天地;2007年09期
3 張青;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至關重要[J];舞蹈;2002年03期
4 鄭恬;佳期[J];劇本;1986年03期
5 趙純偉;《詩經(jīng)》與音樂、舞蹈的關系[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01期
6 高瑞蘭;舞動其容 樂表其意——舞蹈與音樂關系談[J];福建藝術;2001年04期
7 齊勉樂;樂·舞互動思辨[J];舞蹈;2002年07期
8 鄒藝;;論音樂、舞蹈的審美趣味[J];今日科苑;2006年09期
9 劉志超;歌舞表演淺說[J];戲劇文學;2004年05期
10 李世軍;楊傳中;;鳳臺花鼓燈文化探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圖雅;烏蘭圖雅;;教育部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重點課題《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幼兒教育相結(jié)合實踐研究》研究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nèi)蒙古卷)[C];2010年
2 吳濤;王美春;;大學生藝術團與素質(zhì)教育[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3 周麗萍;;讓音樂成為激發(fā)幼兒智力的源泉[A];全國第二屆智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C];2004年
4 徐士紅;;對一例神經(jīng)性貪食癥患者進行舞蹈治療的體會[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苗琳;;音樂在鼻竇內(nèi)窺鏡手術中的作用[A];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6 金梅;朱軍;;特殊體育教育中的舞蹈教學[A];殘疾人體育研究——首屆全國殘疾人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選編[C];2004年
7 林雯;;淺談改進普通高校音樂課教學方法[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8 許志剛;;周部族在音樂與詩歌領域的貢獻[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田華;劉文;魏玉枝;;音樂對大學生英文單詞記憶能力影響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于寶山;龔鎮(zhèn)雄;王翠萍;李東暉;李吶;;音樂對經(jīng)絡不平衡指數(shù)的影響[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吳月玲;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好夢再圓[N];中國藝術報;2006年
2 劉陽;此處無聲勝有聲[N];人民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張潤東;追夢之路[N];華夏時報;2005年
4 韶關市采茶劇團 李曉清;新時期歌劇音樂的特點和思路[N];韶關日報;2008年
5 歐陽旭東;毛鏑 用心吹奏生命華彩[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6 ;《綻放》:感動·警醒·思考·震撼[N];中國電影報;2008年
7 單保文邋杜忠營 吳柯穎;“雄鷹” 需要藝術 更需要生活[N];淄博日報;2007年
8 趙志研;黃陽光:無臂也飛翔[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孟菁葦;生命的價值在于追求[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李雪婷;邰麗華:時刻準備參加殘奧會演出[N];中國婦女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明璋;漢代文化視角下的漢賦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鄭永樂;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舞蹈文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3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美學精神研究[D];東南大學;2001年
4 馮雙白;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間祭禮舞蹈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5 周期政;唐代樂舞歌辭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6 戴寧;太湖地區(qū)民間信仰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7 樸永光;四川涼山彝族傳統(tǒng)舞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8 史紅;新時期舞蹈審美創(chuàng)造芻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9 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巴奈·母路;靈路上的音樂[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宏峰;漢代喪儀音樂中禮、俗關系的演變與發(fā)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2 楊捷;《黃河大合唱》與清唱劇《長恨歌》之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02年
3 郭娜;音樂審美偏好與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關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4年
4 鄧蘭;音樂研究性學習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曹揚;一幅傳神的音樂肖像——科普蘭《林肯肖像》的音樂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郭章容;論音樂與菲茨杰拉德的創(chuàng)作[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娟;中國先秦時期的音樂科技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8 代景華;音樂和海濤聲對大學生腦電影響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曾書柔;唐朝與阿拔斯朝的對外音樂交流[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10 鄧筱菊;極致之美源于天籟[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413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34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