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秧歌的考察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03 01:27
本文關鍵詞:壺關秧歌的考察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壺關秧歌 音樂 社會功能 傳承保護 美學價值
【摘要】: 山西省壺關縣是全國著名的戲曲之鄉(xiāng),壺關秧歌便是在這里土生土長的地方小戲。它以壺關縣為軸心,輻射周邊幾個縣,因為它獨特的唱腔以及質樸的唱詞于2007年被評為山西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我們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迅速的發(fā)展,在當代的中國,文化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全國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史真實的證明了前一代人所達到的水平,是培育下一代人的基礎,而同時也是后人自下而上生存發(fā)展的起點和能源。每一個文化土壤里都有它們自己最基本的和最獨特的原素,就像我們生存所需的陽光和水一樣。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而這筆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等待著我們去傳承和保護。本文旨在以壺關秧歌作為個例,研究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同時也對它近年來的發(fā)展做出了比較細致的分析,并為全國的地方藝術保護工作建言獻策。壺關秧歌做為一種民間的藝術,長期流行于壺關、長治、陵川等縣為中心的晉東南地區(qū),并且在壺關縣,它更是以一種非常積極的方式成為壺關縣民間藝術的典范。作為反映晉東南壺關人民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的民間藝術,壺關秧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是不同時期壺關縣人民情感模式和生存狀態(tài)的重要表現形式,反映了一代代壺關人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更是勾勒出壺關縣民間民俗各個時期的不同風采。在近些年來,隨著各種藝術形式的不斷出現,壺關秧歌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而且也逐漸出現了慢慢退化的趨勢。最近幾年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力開展的時候,壺關秧歌的研究對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篇論文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借助前人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地理學、人文學、民俗學、社會學、文化學等領域,從各個角度對壺關秧歌的發(fā)展歷史進行梳理。尊崇事實,注重典籍,理性推理,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把握其曲折的生存環(huán)境與發(fā)展之路,探究歷經時代洗禮之后的壺關秧歌所蘊含的藝術價值,美學價值及發(fā)展保護價值。2007年應該是壺關秧歌發(fā)展史上的轉折之年,它被評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給壺關秧歌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但就目前看來,這個光環(huán)并沒有給壺關秧歌帶來很多實質性的變化,它依然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上苦苦掙扎,壺關秧歌是否能在現今文化紛雜的現實中掙脫困境,并且擺脫消亡的命運,甚至可能走上奢望中的繁榮是值行我們密切關注的。在國家大力推崇,保護發(fā)展民族民間文化的大好形勢之下,以此為鑒,意在大家共勉,群策群力,為保護和發(fā)展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藝術盡些薄力。
【關鍵詞】:壺關秧歌 音樂 社會功能 傳承保護 美學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722.211
【目錄】: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4
- 一、選題的意義及目的12
- 二、相關領域研究成果12-13
- 三、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壺關秧歌的考察研究14-20
- 1.1 壺關縣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14-16
- 1.2 壺關秧歌產生的淵源16
- 1.3 秧歌的演唱形式16-18
- 1.4 壺關秧歌的界定18-20
- 第二章 秧歌音樂的調查與研究20-32
- 2.1 壺關秧歌的調式20-22
- 2.2 壺關秧歌的板式22-24
- 2.3 壺關秧歌的唱腔24-27
- 2.4 壺關秧歌的伴奏27-32
- 2.4.1 武場27-30
- 2.4.2 文場30-32
- 第三章 壺關秧歌班社、藝人與劇目32-53
- 3.1 壺關秧歌班社的發(fā)展史32-36
- 3.1.1 清代中晚期的秧歌班社32-33
- 3.1.2 民國時期的秧歌班社33-35
- 3.1.3 新中國成立后的秧歌35
- 3.1.4 秧歌劇團的成立35-36
- 3.2 秧歌藝人的調查與研究36-48
- 3.2.1 壺關秧歌藝人從藝的原因37-38
- 3.2.2 學習壺關秧歌的傳承方式與方法38-39
- 3.2.3 秧歌藝人39-48
- 3.3 秧歌劇目與內容48-53
- 3.3.1 劇目48
- 3.3.2 代表性劇目內容和相關的藝術成果48-53
- 第四章 藝術學研究53-65
- 4.1 壺關秧歌的社會功用53-55
- 4.1.1 壺關秧歌的審美功用53-54
- 4.1.2 壺關秧歌的凝聚功能54
- 4.1.3 壺關秧歌的教化功能54-55
- 4.2 壺關秧歌的藝術特點55-56
- 4.2.1 綜合性55
- 4.2.2 程式性55-56
- 4.2.3 象征性(又稱虛擬性)56
- 4.3 壺關秧歌的審美價值56-59
- 4.3.1 形式美56-57
- 4.3.2 語言美57-59
- 4.3.3 器樂美59
- 4.4 壺關秧歌的現狀與發(fā)展保護59-65
- 4.4.1 壺關秧歌的現狀60-61
- 4.4.2 壺關秧歌在傳承過程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61-62
- 4.4.3 壺關秧歌的保護62-65
- 結語65-66
- 附錄一66-68
- 附錄二 秧歌雇驢劇本68-80
- 附錄三 秧歌劇目的部分獲獎證書80-82
- 附錄四82-83
- 參考文獻83-87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87-88
- 致謝88-89
- 個人簡況及聯系方式89-9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蔣小風;我國民間音樂中的旋宮轉調[J];音樂研究;1984年01期
2 劉富琳;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征[J];音樂研究;1999年02期
3 關慶順;;論晉中秧歌的調發(fā)展[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4 勃·奈特 ,楊友鴻;民族音樂現場調查提綱[J];中國音樂;1984年04期
5 關慶順;試談三整音的特殊旋法及其調式的雙重綜合性[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6 薛藝兵,吳r,
本文編號:11340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13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