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樂舞在文化認同中的作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民間樂舞在文化認同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文化認同是建構在傳統(tǒng)文化之上的一種價值認可和和生命感悟,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它發(fā)生于不同文化的接觸、碰撞和相互比較之中,是個體或群體面對異文化時,所產生的一種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應1。因此,文化認同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隨著社會變遷而發(fā)展。 民間樂舞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形態(tài),幾乎滲透到云南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其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一個顯要方面,在文化的認同與別異中發(fā)揮了其他藝術品類難以替代的作用。 目瑙縱歌源自景頗族盛大的宗教儀式,現已成為該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節(jié)日,它以藝術展演的方式詮釋并傳承著景頗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然而文化傳承是一種社會行為,必須建立在文化主體對傳承對象的認同基礎之上,沒有認同就沒有傳承的積極性,因此文化認同研究應該擺在文化傳承研究之前。本論文依此研究思路,通過剖析代表性個案,首先界定了民間樂舞與文化認同的關系,然后重點闡釋前者在后者中的作用,最后對民間樂舞的教育傳承提出了一個理論視角。 本論文由緒論、四個章節(jié)和結語等幾部分組成。 緒論部分主要概述了論文的研究價值、研究范圍、現有文獻資料以及論文的總體設計。第一章從宗教儀式、節(jié)日慶典為何選擇民間樂舞的角度,重點分析了民間樂舞與文化認同的關系;第二章對景頗族的文化生態(tài)、目瑙縱歌的歷史與嬗變進行掃描,對目瑙縱歌在景頗族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作用進行重新定位;第三章以闡釋人類學“深度描寫”的理論方法為指導,著重從四個方面闡釋了目瑙縱歌在景頗族文化認同中的作用;第四章根據田野調查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從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的角度,,對“目瑙縱歌”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傳承問題提出了個人的見解;結語是對全文的總結與概括。
【關鍵詞】:文化認同 民間樂舞 目瑙縱歌 教育傳承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722.21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8
-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與研究價值7-10
- 一、選題背景7-9
- 二、研究意義和價值9-10
- 第二節(jié) 核心概念與研究范圍10-12
- 一、文化安全10-11
- 二、文化認同11
- 三、民間樂舞11-12
- 四、跨界民族12
- 第三節(jié) 現有資料與文獻綜述12-15
- 一、關于文化認同理論與實踐的研究12-14
- 二、關于樂舞、舞蹈或藝術與文化認同的關系的研究14
- 三、關于“目瑙縱歌”及其功能的研究14-15
- 第四節(jié) 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案15-18
- 一、主要研究方法15-16
- 二、論文框架及內在邏輯16-18
- 第一章 民間樂舞與文化認同的辨析18-25
- 第一節(jié) 文化認同概念的提出與發(fā)展18-19
- 一、文化認同概念的提出18-19
- 二、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19
- 第二節(jié) 民間樂舞與文化認同的關系19-22
- 一、民間樂舞發(fā)生與文化認同的歷史淵源19-20
- 二、民間樂舞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語境20-21
- 三、文化認同危機激發(fā)民間樂舞傳承的積極性21-22
- 第三節(jié) 宗教儀式、節(jié)慶禮儀與民間樂舞22-25
- 一、宗教儀式與樂舞選擇22-23
- 二、節(jié)慶禮儀與樂舞選擇23-25
- 第二章 景頗族及目瑙縱歌概述25-35
- 第一節(jié) 景頗族的文化生態(tài)25-28
- 一、跨境而居的地理分布25-26
- 二、遷徙民族的尋根之旅26-27
- 三、自然古樸的鬼靈崇拜27-28
- 第二節(jié) 目瑙縱歌的歷史發(fā)展與樂舞元素28-32
- 一、目瑙縱歌的歷史與嬋變28-29
- 二、目瑙縱歌中的樂舞元素29-32
- 第三節(jié) 目瑙縱歌在景頗族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作用32-35
- 一、神圣的宗教崇拜32
- 二、民族智慧的文化震撼32-33
- 三、彰顯民族自信33-35
- 第三章 目瑙縱歌在景頗族文化認同中的作用35-43
- 第一節(jié) 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凝聚民族精神35-37
- 一、民間樂舞的載體35-36
- 二、“視、聽、動覺匯同”的空間氛圍36-37
- 第二節(jié) 以鮮明的教育功能傳承民族文化37-40
- 一、目瑙縱歌的文化內涵37-38
- 二、景頗族的“尋根之旅”38-40
- 第三節(jié) 以突出的文化符號強化民族認同40-41
- 一、目瑙縱歌的符號學釋義40-41
- 二、“以舞別異”與“以舞認同”41
- 第四節(jié) 以綜合的展演形態(tài)重構文化認同41-43
- 一、他者凝視中的藝術展演41-42
- 二、文化認同轉向國家認同42-43
- 第四章 目瑙縱歌的現代變遷與教育傳承43-52
- 第一節(jié) 目瑙縱歌的過去與現在43-48
- 一、文本與田野的差異43-46
- 二、目瑙縱歌現代變遷的趨勢46-48
- 第二節(jié) 目瑙縱歌的傳承現狀48-50
- 一、民族文化保護與發(fā)展的矛盾48-49
- 二、現代傳承面臨的困境49-50
- 第三節(jié) 目瑙縱歌的教育傳承途徑50-52
- 一、教育傳承的三種方式50-51
-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在學校教育的實踐51-52
- 結語52-53
- 參考文獻53-57
- 致謝57-59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及相關成果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青弋;重新發(fā)現身體——論現代舞蹈的身體思想[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年Z1期
2 魏美仙;;他者凝視中的藝術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藝術建構的人類學考察[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吳紹良;;云南跨界少數民族藝術教育在文化認同中的作用及實施途徑[J];保山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4 朱海鷹;試談景頗族的“目腦”文化[J];民族藝術研究;1996年04期
5 張福三;論民間文化傳承場[J];民族藝術研究;2004年02期
6 陸云;南遷艱旅與景頗族傳統(tǒng)宗教文化的形成[J];民族藝術研究;2005年01期
7 于平;;中國舞蹈的原始發(fā)生與歷史建構[J];民族藝術研究;2010年06期
8 江東;;現象、功能、價值——親歷“目瑙縱歌”[J];民族藝術研究;2012年03期
9 王海龍;對闡釋人類學的闡釋[J];廣西民族研究;1998年04期
10 周凱模;巫歌儺舞與原始信念[J];民族藝術;2001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文君;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中國文化認同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慧芳;沖撞與演進:中國景頗社會百年探究[D];云南大學;2010年
3 郭曉川;文化認同視域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馬志萍;景頗族目瑙縱歌節(jié)的歷史發(fā)展變遷探析[D];云南藝術學院;2013年
本文編號:10567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05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