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書論與畫論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29 22:06
本文關(guān)鍵詞:北宋書論與畫論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北宋書論與畫論比較研究是在接續(xù)唐代張彥遠“書畫同體而未分”歷史結(jié)論基礎上展開的,“書畫異名而同體”觀點縱向延伸至北宋,為書論與畫論在此時進行比較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來源。北宋處于唐宋轉(zhuǎn)型期的重要節(jié)點,,士大夫群體“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意識,與思想文化層面中宋學的形成和演變、歐陽修等人倡導的“古文運動”、社會生活的風氣轉(zhuǎn)換等特定歷史條件相激蕩,在書法與繪畫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思想觀念上的轉(zhuǎn)變。以歐陽修、蘇軾、朱長文、黃庭堅、米芾、黃休復、劉道醇、郭若虛等人的書論與畫論為代表,集中關(guān)注北宋時期書畫思想的基本問題,在對書畫藝術(shù)文獻整理中,梳理歸納出書論與畫論“交集”中的“心物、義理、形意、氣韻、法度”的關(guān)系與結(jié)構(gòu)。運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縱橫中度、左右逢源”等比較研究方法,在認知層面、價值層面、審美層面、實踐層面進行闡釋和比較,最后歸結(jié)為“合則皆美,離則兩孤”的已然確論。
【關(guān)鍵詞】:北宋文人士大夫 書論 畫論 比較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292.1;J212;J01
【目錄】:
- 內(nèi)容提要4-5
- 論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緒論14-44
- 1.1 比較研究之初衷與可比條件14-23
- 1.1.1 北宋以前書事與繪事活動的基本狀態(tài)14-16
- 1.1.2 都市文化與市民生活為書畫的轉(zhuǎn)型提供了契機和條件16-18
- 1.1.3 同一文化群體倡導并參與了書畫藝術(shù)轉(zhuǎn)型18-20
- 1.1.4 書畫藝術(shù)理論與實踐的天然相通20-23
- 1.2 比較研究欲達到之學術(shù)目的23-37
- 1.2.1 社會思想文化之先行23-25
- 1.2.2 文學之先導25-28
- 1.2.3 書畫之相通與相互影響28-32
- 1.2.4 宋人書法之“尚意”與文人繪畫之“寫意”32-37
- 1.3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37-44
- 1.3.1 北宋書畫思想觀念的基本問題及其相互聯(lián)系37-40
- 1.3.2 基本方法40-41
- 1.3.3 比較研究展開的層面41-44
- 第2章 心物44-76
- 2.1 本心:寓意于物和留意于物44-51
- 2.1.1 累心之物和為物所樂之心44-46
- 2.1.2 不假外物而守于內(nèi)46-47
- 2.1.3 意淺之物和趣遠之心47-50
- 2.1.4 心力與心印50-51
- 2.2 君子之所以愛山水之旨51-62
- 2.2.1 自成一家之體52-53
- 2.2.2 養(yǎng)心治性53-55
- 2.2.3 林泉之志55-57
- 2.2.4 愛其書兼取其為人57-62
- 2.3 山水游放之樂62-68
- 2.3.1 全其樂而遠其病62-64
- 2.3.2 飽游飫看64-66
- 2.3.3 畫師與畫工66-68
- 2.4 道藝形于心手68-76
- 2.4.1 神采生于用筆68-70
- 2.4.2 畫忘70-72
- 2.4.3 神閑意定72-76
- 第3章 義理76-110
- 3.1 “常形”與“常理”77-91
- 3.1.1 畫有常形、書有常理77-83
- 3.1.2 字有義理83-85
- 3.1.3 人品氣韻相高85-89
- 3.1.4 書畫一理89-91
- 3.2 積學涵養(yǎng)91-101
- 3.2.1 修身自得91-95
- 3.2.2 書畫學養(yǎng)95-101
- 3.4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101-110
- 3.4.1 書畫貫通102-104
- 3.4.2 意在書畫外104-106
- 3.4.3 奧理冥造106-110
- 第4章 形意110-144
- 4.1 心意既得形骸忘110-119
- 4.1.1 有形則有弊111-114
- 4.1.2 貴有畫中態(tài)114-116
- 4.1.3 得其意而忘其形116-119
- 4.2 得其意,并得其法119-127
- 4.2.1 自出新意119-121
- 4.2.2 作意直出其上121-123
- 4.2.3 得其意思所在123-127
- 4.3 信意落筆127-136
- 4.3.1 觀古人行筆意127-131
- 4.3.2 取其意氣所到131-134
- 4.3.3 佳句好意134-136
- 4.4 筆簡意足136-144
- 4.4.1 通其意136-138
- 4.4.2 筆略道而意已具138-141
- 4.4.3 善書必能善畫141-144
- 第5章 氣韻144-180
- 5.1 一氣運化144-151
- 5.1.1 氣韻兼力145-147
- 5.1.2 自然本真147-149
- 5.1.3 會意全于神149-151
- 5.2 浩然而獨存151-160
- 5.2.1 身與竹化152-155
- 5.2.2 胸中氣味155-157
- 5.2.3 學問文章之氣157-160
- 5.3 氣象崢嶸160-169
- 5.3.1 盡萬物之態(tài)161-163
- 5.3.2 骨肉相稱163-166
- 5.3.3 體兼眾妙166-169
- 5.4 氣古而韻高169-180
- 5.4.1 應于內(nèi)者天馳170-172
- 5.4.2 沉著痛快為善172-174
- 5.4.3 情高格逸174-180
- 第6章 法度180-216
- 6.1 無意于佳乃佳180-191
- 6.1.1 無法之法180-181
- 6.1.2 規(guī)矩用意181-183
- 6.1.3 當從常法183-185
- 6.1.4 縱釋法度185-191
- 6.2 平淡趣高191-198
- 6.2.1 畫格清麗191-192
- 6.2.2 不為法度病其風神192-194
- 6.2.3 與縱心者契妙194-198
- 6.3 精神展拓198-209
- 6.3.1 自作勝概199-202
- 6.3.2 蕭然出于繩墨之外202-205
- 6.3.3 全齊氣宇205-209
- 6.4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209-216
- 6.4.1 知能比觀209-211
- 6.4.2 擺脫墨索入三昧211-216
- 結(jié)語216-218
- 參考文獻218-224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及科研成果文章22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金哲洙;略論北宋“義理之學”的兩個取向[J];東疆學刊;2003年02期
本文關(guān)鍵詞:北宋書論與畫論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55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27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