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漢服結構特點在現(xiàn)代禮服中的應用與探究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S941.12
【圖文】:
化必不可少的部分,早已成為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標志之一。現(xiàn)代禮服所需要的傳承,不僅需要把握紋樣中內在精神的提取,也要對通過在紋樣表象使用中正準確地含義及意義。在古代服飾面料中時常能看到“十二章紋”的運用,其中“龍”、“鳳”紋樣尊貴,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在現(xiàn)代服飾面料上,而且“十二章紋”的“、辰”也可以點綴到服飾面料上,特別適合現(xiàn)代中式禮服的設計,能表達出繼統(tǒng)寓意,同時又不失現(xiàn)代時尚感。在戛納電影節(jié),中國女星范冰冰將刺有中華案的中式禮服穿出國門,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用中國傳統(tǒng)刺繡工藝在服飾面條尊貴的中國龍,極大地突顯出女王高貴不可侵犯的形象,讓人至今難忘。(如之第二年又身著“仙鶴裝”再次亮相戛納電影節(jié),再一次成為了電影節(jié)紅毯上風景。(如圖 4-6)以紅色面料作為禮服主體,將九只栩栩如生造型多變的仙鶴的為底的禮服之上形成飛舞九天的畫面。在飛鶴之間點綴著梅、蘭、竹、菊的刺麗脫俗氣質更加襯出禮服的典雅之美,拖地裙擺上也使禮服增色不少。這倆套但突出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更加使中式禮服走上了世界的舞臺。
本人通過結合秦漢時期的漢服結構特點,對中式禮服進行了大膽的設計實踐。以下是本人的中式禮服設計效果圖和平面結構圖,主要設計靈感來源于秦漢時期的服飾款式造型、紋樣裝飾、色彩裝飾與傳統(tǒng)手工藝等。圖片 5-1一、現(xiàn)代中式禮服設計實踐一此款禮服為緣起,因為秦漢時期的漢服基本形制已完全成型,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亓曉飛;;墨朱流韻——楚漢漆器審美解讀[J];中國民族博覽;2016年12期
2 陳偉;王敏;;秦漢時期“分”思想的式微及其原因[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5期
3 夏鉑洋;;秦漢時期史官制度與文化分析[J];知識文庫;2017年03期
4 尤聯(lián)元;;梯田:盛住了水,穩(wěn)住了土[J];科學之友(上半月);2017年06期
5 駱世軍;阿風;;張衡與地動儀[J];小獼猴智力畫刊;2017年Z2期
6 王雨竹;;中國古代的信物——符[J];山西老年;2017年10期
7 慕容浩;;秦漢時期科技發(fā)展的國際影響與當代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14年03期
8 廖光萍;;秦漢時期帝王巡游對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影響[J];蘭臺世界;2014年24期
9 徐衛(wèi)民;秦懷戈;;秦漢時期的關中自然環(huán)境[J];南都學壇;2013年05期
10 韓帥;李光偉;;秦漢時期對鹿類資源的利用[J];農業(yè)考古;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熊申甫;;秦漢時期黃金貨幣的輝煌與沒落[A];湖北錢幣?偟谖迤赱C];2006年
2 陳業(yè)新;;秦漢時期北方生態(tài)與民俗文化[A];中國長城博物館暨中國長城學會優(yōu)秀文集[C];2005年
3 孫華;;秦漢時期的成都[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朱士光;;秦漢時期關中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及其對都城建設的影響[A];中國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五、六屆年會論文集[C];1987年
5 陳靚;朱泓;鄭麗慧;;第十三章 內蒙古東大井東漢時期鮮卑墓葬人骨研究[A];內蒙古地區(qū)鮮卑墓葬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C];2004年
6 劉朝暉;;秦漢時期閩越的社會形態(tài)[A];閩越文化研究——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王元林;;秦漢時期番禺等嶺南港口與內地、海上交通的關系[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林干;;秦漢時期的漢匈關系、貿易和貨幣[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五輯)[C];2003年
9 劉朝暉;;秦漢時期閩越的社會形態(tài)[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合肥晚報 合肥都市網(wǎng)記者 李京鵬;秦漢時期合肥就是“大都會”[N];合肥晚報;2017年
2 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 夏燕靖;秦漢時期的絲路工藝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
3 記者 龔正龍;南陽遺址為戰(zhàn)漢時期中型城址[N];河北日報;2017年
4 本報記者 郭平;秦漢時期遼北異常寒冷[N];遼寧日報;2017年
5 白科;秦漢時期的造船業(yè)[N];中國海洋報;2009年
6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王子今;秦漢時期的遼西并海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7 高蒙河;秦漢時期的人工墨[N];中國文物報;2010年
8 王子今;秦漢時期的“虎患”、“虎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秦漢時期南嶺道路開通的歷史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遼寧科技大學鞍山日報商學院教授 王忠偉;秦漢時期 管理思想見皇權[N];鞍山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閻盛國;秦漢時期招降戰(zhàn)略戰(zhàn)術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2 張捷;秦漢時期財政運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世紅;“腹邊互動”視野下秦漢時期邊疆農業(yè)開發(fā)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蔣波;秦漢時期的隱逸現(xiàn)象及相關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5 王霞;秦漢時期儒學的衰落與復興[D];湖南大學;2017年
6 崔銳;秦漢時期的女性觀[D];西北大學;2003年
7 張玲;秦漢關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8 吳俊;秦漢時期廣西地區(qū)漢文化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陳詠紅;周秦漢時期文士疏離現(xiàn)象與文學流變研究[D];上海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國巖;秦漢時期漢服結構特點在現(xiàn)代禮服中的應用與探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年
2 王璐;渭河上游周秦漢時期遺址的聚落考古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8年
3 李文文;秦漢時期少數(shù)民族賦稅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4 王飛;秦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生態(tài)變遷考察[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磊;秦漢時期河洛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4年
6 樊金玲;秦漢時期林業(yè)的發(fā)展及對社會影響考述[D];吉林大學;2006年
7 吳社偉;秦漢時期河洛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D];河南科技大學;2012年
8 宗金林;秦漢時期河南地區(qū)農業(yè)與環(huán)境條件[D];鄭州大學;2009年
9 朱瑩;秦漢時期音樂科技史料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10 劉俊霞;秦漢時期西北農業(yè)開發(f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149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1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