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聞攝影:一個多維的框架
本文關鍵詞:解讀新聞攝影:一個多維的框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在當今的傳媒格局中,新聞攝影已經(jīng)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日益彰顯,對讀者和社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新聞攝影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現(xiàn)實媒介,把人與世界有效連接并整合起來。但是,反觀新聞攝影,其自身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澄清:新聞攝影是什么?作為一種新聞報道手段,如何對社會產生作用?我們該怎樣認識這種作用?等等。這些新聞學體系中的命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們對于新聞攝影的認識也還僅僅局限在新聞攝影的業(yè)務層面。信息化社會來臨以后,我們面對著一個全新的、多維的和復雜的傳播領域,,新聞媒體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新聞攝影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提高新聞攝影的媒介競爭力成為突出問題。同時,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到文化研究階段,擴展到意識形態(tài)以及社會各個領域,而新聞攝影的研究仍然沒有超越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范疇,理論的滯后遠不能有效解決層出不窮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新聞攝影的一些傳統(tǒng)看法予以重新審視,梳理出其內在的矛盾,描述新聞攝影對讀者和社會的作用過程,以及由此發(fā)現(xiàn)目前新聞攝影理論和實踐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利于在更高的層次上建構新聞攝影學理論。 本文采取解讀與批判的思維方式,從新聞攝影的概念、定義出發(fā),多層次地剖析了新聞攝影的媒介個性、報道作用模式、社會建構行為及其與傳播者、讀者和社會的關系。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新聞攝影的定義邏輯上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定義的指代也不確定;理論界一直強調的新聞攝影的媒介個性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等等。在對其詳盡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描繪了新聞攝影的文本類型、敘事機制、流通方式以及圖片文本的轉義現(xiàn)象,并由此挖掘出新聞攝影背后隱藏的意圖模式,對新聞攝影如何被使用、如何被賦予意義等過程進行了解讀式的分析,并把這種分析上升到社會建構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討論新聞攝影原有的新聞傳播學框架,同時還在這個過程中討論了數(shù)字化時代新聞攝影所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 本文采用的是解讀的方法,破中有立,邊破邊立,針對上述諸多問題或者給出了新聞攝影的解讀框架和模式,或者深入分析論述之,嘗試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本文的目的除了回答開始提出的問題,更為系統(tǒng)地建 立新聞攝影理論之外,還在于文中的某個“結論”或者分析方法能為更好 地認識新聞攝影,更好地發(fā)揮新聞攝影的自身優(yōu)勢提供啟示,這對于新聞 攝影的學科建設和新聞攝影的實踐都具有很好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新聞攝影 文本 解讀 社會建構 數(shù)字時代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J419.1
【目錄】:
- 1 緒論--解讀新聞攝影7-9
- 2 新聞攝影的認定9-16
- 2.1 新聞攝影的語義指代:概念分析與定義匡正9-14
- 2.1.1 新聞攝影的概念辨析9-10
- 2.1.2 新聞攝影的定義匡正10-14
- 2.2 新聞攝影的類屬:身份判定與解讀14-16
- 3 新聞攝影的文本解讀16-31
- 3.1 關于新聞圖片17-22
- 3.1.1 照片是什么?17-18
- 3.1.2 照片的“魔術”特性18-19
- 3.1.3 新聞圖片的文本類型19-22
- 3.2 新聞攝影的敘事架構與結構22-27
- 3.2.1 新聞攝影的歷時性敘事:新聞圖片的本體組合22-23
- 3.2.2 新聞攝影的共時性敘事:新聞圖片與文字、語境同構23-27
- 3.3 新聞攝影文本的“意義漂移”與異化27-31
- 4 新聞攝影的社會建構31-39
- 4.1 新聞攝影的拍攝32-35
- 4.1.1 無意識介入與有意識非介入32-34
- 4.1.2 “變態(tài)”的標準34-35
- 4.2 新聞攝影的控制力35-37
- 4.2.1 新聞攝影的角色控制35-36
- 4.2.2 新聞攝影的“仿像”控制36-37
- 4.3 新聞圖片的分配37-39
- 5 數(shù)字時代解讀新聞攝影的嶄新命題39-43
- 5.1 新聞攝影傳播場域的格局重建:一個多重的矛盾39-40
- 5.2 觀看方式引發(fā)的兩種可能40-41
- 5.3 真實性的“現(xiàn)實缺口”41-43
- 參考文獻43-46
-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簡介46-47
- 后記47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軍;論大眾傳播時代的兩類文化英雄[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楊珊;;評《河灣》的敘事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劉藝菲;;剝離“常識”的果殼——解讀《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伍鵬;;精英文化如何走向大眾——從《于丹,為大眾找回了孔子》說開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劉華;;淺析中國英語詞匯層面上的文化身份因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6 閻敏;韓靜;;論李碧華《霸王別姬》隱含的三層意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7 鄭曉紅;;消費文化意識形態(tài)批判及其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王晶;;論薇拉·凱瑟《我的安東妮亞》中的移民文化身份認同危機[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周小儀;從形式回到歷史——關于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10 楊俊蕾;“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馬艷霞;莊勇;;促進貴州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的對策初探——基于社會科學管理的視角[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黃旦;;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對西方大眾傳播者研究歷史的解讀[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4 劉泓;;虛擬游戲的身份認同——網(wǎng)絡游戲的文化體驗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5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6 朱宏力;;哈狗幫現(xiàn)象解讀:青年亞文化的視角[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7 趙長雁;;社區(qū)·女性·媒介:族群身份獲得的特殊影響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個白族社區(qū)為個案[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8 余建清;;網(wǎng)絡惡搞:狂歡與抵抗——基于《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的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9 呂鵬;;生產機制與接受機制的共謀——電視娛樂節(jié)目發(fā)展的符號學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藍若宇;;我們都是“惡搞者”:從文化的身份認同看惡搞[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海亮;競技武術的誕生[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徐惠嫻;符號學視域下的《華爾街日報》中英文網(wǎng)站報道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沈麗琴;論廣告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6 蔣小平;藥品廣告對健康消費神話的建構[D];湘潭大學;2010年
7 殷劭;好萊塢電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學;2010年
8 余穎;網(wǎng)絡傳播中的草根新聞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鄒創(chuàng);在真實和想象的空間中建構自我身份[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江華;艱難的聯(lián)結—E·M·福斯特小說潛含的現(xiàn)代性主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解讀新聞攝影:一個多維的框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20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39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