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從圖像、擬像到仿真
本文選題:圖像 + 擬像; 參考:《新聞知識》2012年11期
【摘要】:照片的產生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而且改變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像由以照片為代表的圖像進入到擬像和仿真。從仿造對自然的象征性模仿,進入到生產對仿制品的模仿,再進入到對模式的散射狀的模仿;商業(yè)正是通過對圖像、擬像、仿真的制造,讓大眾沉浸在真實與虛幻交織的像的世界中,商品不再只是單純的商品,而變成了意義豐富的符號系統(tǒng)。
[Abstract]:The generation of photographs not only changes the way we get information, but also 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image from the image represented by the photo into the image and simulation. From the symbolic imitation of nature to the production of imitation, and then to the simulation of the scattering of patterns; commerce is made precisely through the manufacture of images, simulations, and simulations. To immerse the masses in a world of real and illusory images, commodities are no longer mere commodities, but a meaningful symbolic system.
【作者單位】: 衡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系;
【分類號】:J4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閆伊默;;“超級女聲”的媒介分析[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2 史一奇;;選秀節(jié)目生命周期的思考[J];傳媒觀察;2007年08期
3 李文杰;衣學勇;;娛樂的概念及發(fā)展動因[J];電影評介;2006年19期
4 李興亮;知識分子與電視的關系新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唐正東;;社會發(fā)展的正義維度: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的思考——從鮑德里亞的理論缺陷談起[J];河北學刊;2007年01期
6 劉祖斌;;媒介形式·傳播情境·話語空間——對“群聊”的傳播學思考[J];新聞界;2006年01期
7 鄭惠生;;關于當前大學生視聽與讀寫狀況的調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5期
8 李曉云;;媒介生態(tài)與技術壟斷——尼爾·波茲曼的技術壟斷批判[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沈薈;電視娛樂經濟與青少年發(fā)展[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祁艷;;論日常生活與審美藝術的關系[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紅兵;陳玉海;;解析新盧德主義對電視的聲討[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亞;制造快樂:走向娛樂的新聞技巧[D];復旦大學;2005年
2 李一峰;傳媒即體驗[D];浙江大學;2006年
3 楊效宏;媒介話語,,現(xiàn)代傳播中的個體呈現(xiàn)[D];四川大學;2006年
4 張志安;編輯部場域中的新聞生產[D];復旦大學;2006年
5 沈國麟;控制溝通[D];復旦大學;2006年
6 宋國棟;藝術的放逐與審美的拯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鞠斐;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紀之交的中國電視劇與當代思潮[D];吉林大學;2007年
8 陳文育;圖像時代的美學批判[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輝;西方馬克思主義消費文化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潔;傳播技術與共同體:文化的視角[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小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娛樂化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武曄嵐;廣告的娛樂化生存初探[D];北京大學;2005年
3 董素青;都市報新聞組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卓斐;網絡交往的審美反思[D];山東大學;2005年
5 朱光偉;文學語言與電子媒介關系初探[D];河北大學;2006年
6 熊艷紅;當代轉型期社會階層結構的定型化與媒介生態(tài)的演變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7 戰(zhàn)銳;中國電視綜藝節(jié)目的現(xiàn)狀及策劃[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莎;論國內娛樂電視傳媒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D];南昌大學;2006年
9 何麗敏;讀圖時代的圖像與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瞿輝;電子媒介時代的技術悲觀主義[D];蘭州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颯;;攝影,意識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方式[J];世界美術;2011年02期
2 張曉;;翻譯與生成——數(shù)字時代圖像“蛋白”的建構[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1年02期
3 董慶波;;靜穆的靈魂——藝術攝影觀念探議[J];大家;2011年15期
4 曾傳興;;從“模仿生活”到“回到畫面”——審美對象的圖像[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1年04期
5 魯虹;;虛構的敘事——關于“變異的圖像”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J];藝術.生活;2007年02期
6 ;寫在前面[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7 傅中望;;歷史的鏡像[J];美術文獻;2011年04期
8 李尚珂;;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2011年普利策突發(fā)新聞攝影獎的一幅照片[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07期
9 魯虹;;捕捉圖像背后的現(xiàn)實隱喻[J];美術文獻;2010年03期
10 王南溟;;“繼續(xù)涂鴉”的展覽:一種繪畫的轉折點[J];畫刊;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盧曉利;;信息時代的美術教育觀[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2 伊寶;;諸神之位——山西水陸寺觀壁畫的圖像式樣田野考察研究[A];2010年三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潘偉;;一個全新的行當——報紙攝影專欄作家[A];建立科學的圖片運營機制——第六屆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文集[C];2003年
4 周坤;;新聞攝影與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關系初探[A];現(xiàn)狀、挑戰(zhàn)、展望——第五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93年
5 丁遵新;;攝影與快餐文化[A];中國編輯研究(2004)[C];2004年
6 胡新立;鄭建芳;;鄒城漢畫像石藝術特色淺析[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楊格亮;;讓觸“紅線”者受懲處?[A];按“華賽”標準共創(chuàng)中國新聞攝影新輝煌——第七屆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暨“華賽”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5年
8 王軍;;攝影師、社會學者的拍照問題[A];快門,為構建和諧社會奏響——第十一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程光;;淺談大眾的視覺感受與選擇[A];現(xiàn)狀、挑戰(zhàn)、展望——第五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宗石;一個人的“鄉(xiāng)土中原”[N];中國攝影報;2008年
2 姜民 劉新 阿之;質疑還是肯定:從經典寫生中背離的青春代[N];江西日報;2004年
3 路濘;圖像與照片[N];中國攝影報;2007年
4 林路;從“性情文字”到“性情圖像”[N];中國攝影報;2007年
5 ;用圖像說話[N];中國文化報;2004年
6 中國美術館館藏部 鄧峰;韓偉華筆下的水墨荷花圖像[N];美術報;2007年
7 鴿子;讓畫面激活我們的思想[N];云南日報;2006年
8 知行;美國攝影畫廊,和你想象的一樣嗎[N];中國攝影報;2007年
9 魯虹;價值轉換與圖像革命[N];中國文化報;2003年
10 曾崢;圖像與時代[N];美術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克;理性的圖像[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於梅;廣西寧明花山巖畫圖像的造型[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周宗亞;故宮藏《洛神賦圖》之圖像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4 孫欣;克利姆特繪畫的心理因素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5 袁承志;風格與象征——魏晉南北朝蓮花圖像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6 丁勤;清高宗圖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7 韓雪巖;吳門畫派山水畫之“仿”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8 沈軍;擬真語境下超真實與超繪畫互動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9 邵彥;《文姬歸漢》圖像新探[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10 邱忠鳴;北朝晚期青齊區(qū)域佛教美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琛;筆下的圖像[D];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2 楊燕;公共圖像與藝術[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靜;從圖像的角度解讀植入式廣告[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4 戴迎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5 楊涓;顯性的圖像與遮蔽的話語[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6 練春海;廣東外銷畫式微現(xiàn)象探幽[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7 晏娜;視覺思維的形成以及在現(xiàn)代美術課中的開發(fā)和應用[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熊琴琴;視覺傳達設計的文化傳播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9 孫欣;中國女性主義藝術的圖像與觀念[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10 李強;新媒體與視覺文化時代視覺設計轉向[D];江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375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03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