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錄音中的聽覺攀附及其文化省察——以蟋蟀的歌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7-10-02 07:28
本文關鍵詞:野外錄音中的聽覺攀附及其文化省察——以蟋蟀的歌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聽覺攀附 文化省察 聲音景觀 蟋蟀的歌 蛩聲
【摘要】:蟋蟀的鳴聲作為農(nóng)桑文明中入秋的風物,既被人們作為一種客觀的聲音用以描寫秋時景致,又被寄寓人文情懷以抒發(fā)內(nèi)心的離愁,并在傳統(tǒng)文化中漸具悲吟的形象引發(fā)聞者的同情。然而,這種同情是一種音色聆聽的結果,被詩人們形容為"悲咽"的蛩聲不是來自蟋蟀的哀愁,而是因蟋蟀有體可察的獨特發(fā)聲器;其音色中的枯澀也不是長鳴之后所呈現(xiàn)的聲嘶力竭的疲態(tài),而是氣溫變化所導致刮奏角度的細微差異。蟋蟀的歌這種單一品格的聲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化過程中,實際上是一種主觀聽感之于物理音聲的本然之間的人文化過程,"聽覺攀附"就是指這種與聲音事實的相悖的聆聽經(jīng)驗。
【作者單位】: 浙江音樂學院(籌);
【關鍵詞】: 聽覺攀附 文化省察 聲音景觀 蟋蟀的歌 蛩聲
【基金】: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所獲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項目“聲音中國——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音像民族志”子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611;I207.2
【正文快照】: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蹦纤卧~人蔣捷的《聲聲慢》,
本文編號:9583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95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