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民歌如何敘事——以《歌不上口莫進寮》為中心
本文關鍵詞:畬族民歌如何敘事——以《歌不上口莫進寮》為中心
【摘要】:敘事研究不僅可以在散文體的民間故事等文類當中進行,也可以在韻文體的民歌等問題中進行,而當前學界對于民歌等韻文體文類的敘事研究則付諸闕如。研究畬族民歌中的敘事,首先要解決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問題,其次從具體的民歌文本出發(fā)深入地考察民歌究竟是如何敘事的,除此之外,還要分析畬族民歌的敘事和畬族民歌分類之間的關系,以及畬族民歌中的敘事與抒情的關系。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
【關鍵詞】: 敘事 畬族民歌 具體研究
【基金】:溫州大學邱國珍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畬族民間藝術研究”(項目批準號:11BA01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607
【正文快照】: 1周耘:《中國傳統(tǒng)民歌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2成朝暉:《“國風”與南北朝民歌中民間愛情詩的比較》,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3翟玉欣《民歌的敘事因素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王旭青《言說的藝術:音樂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逍;;人生儀禮展演與集體記憶強化——以畬族“做表姐”斗歌習俗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彭兆榮;龔堅;;從“他者保護”到“家園遺產(chǎn)”——以“畬族小說歌”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3 彭兆榮;龔堅;;口頭遺產(chǎn)與文化傳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畬族小說歌”為例[J];民族文學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吳思思;;淺談霞浦白鷺坑畬族小說歌的歌詞題材及文化傳承[J];大眾文藝;2012年05期
2 周流平;汪斌;;淺談發(fā)揮宗教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J];今日中國論壇;2012年12期
3 嚴巖兒;;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語境下“花兒”保護與傳承的反思[J];青春歲月;2011年10期
4 石甜;;口頭傳統(tǒng)在網(wǎng)絡社區(qū)中的傳播與認同——以三苗論壇的蚩尤傳說為例[J];文化遺產(chǎn);2011年02期
5 邱國珍;;畬族民間藝術述論[J];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6 鄧苗;;民間藝術視域下的畬族民歌[J];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海瓏;當代火神神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郭凌燕;經(jīng)歷非遺[D];山東大學;2011年
2 周慧慧;閩東畬族漢化進程中的文化發(fā)展與遺失[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3 林潔;身份認同視角下的浙西莪山畬族自治鄉(xiāng)音樂傳承調(diào)查[D];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
4 金晶;湘西八部大王傳說研究[D];吉首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年;社會記憶與族群認同——從《評皇券牒》看瑤族的族群意識[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彭兆榮;瑤漢盤瓠神話—儀式敘事中的“歷史記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納日碧力戈;作為操演的民間口述和作為行動的社會記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萬建中;傳說記憶與族群認同——以盤瓠傳說為考察對象[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彭兆榮;林雅嬙;;遺產(chǎn)的解釋[J];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6 衷海燕;士紳、鄉(xiāng)紳與地方精英——關于精英群體研究的回顧[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彭兆榮;朱志燕;;族群的社會記憶[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8 彭兆榮;人類遺產(chǎn)與家園生態(tài)[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6期
9 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年07期
10 彭兆榮;;遺產(chǎn)政治學:現(xiàn)代語境中的表述與被表述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蘇英;;武義畬族民歌淺析[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傅麗;;畬族民歌的人文背景及其形式特點[J];藝海;2007年04期
3 翁穎萍;;浙江畬族民歌語言小考[J];民族藝術;2010年01期
4 陳文晶;;淺談畬族民歌的獨特魅力[J];大舞臺;2011年09期
5 黃麗群;;畬族民歌特點及其形成原因探微[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23期
6 陳向軍;;民族藝術的魅力貴在創(chuàng)新——談鳳凰山畬族民歌從原生態(tài)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年03期
7 邊秀梅;;贛閩粵邊區(qū)畬族民歌的文化內(nèi)涵與教育功能[J];學術交流;2012年S1期
8 洪艷;;畬族民歌詞曲特點及其關系探析[J];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9 洪艷;;畬族民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學術探索;2013年06期
10 偉麗;;紅軍謠(畬族民歌)[J];中國民族;198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藍雪霏;;論中國畬族民歌結構的非漢語言因素[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2 藍雪霏;;論中國畬族民歌結構的非漢語言因素[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三卷][C];2011年
3 何綿山;;福建畬族民歌概述[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4 藍雪霏;;畬族民歌與客家民歌的比較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5 牟學農(nóng);;浙江畬族民歌的旋法特征及其調(diào)式屬性[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葉秀華 通訊員 鄭常蔚;景寧畬族民歌越唱越響亮[N];麗水日報;2008年
2 李翠;景寧三月三:唱響畬族民歌 促進共同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3年
3 梅慧鴻 鄭常蔚 嚴慧榮;“三月三”畬族民歌節(jié)群英匯聚[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記者 周婧;畬族民歌激情廣場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示中心啟動[N];閩東日報;2010年
5 麗水學院藝術學院 洪艷;畬族民歌與畬族文化[N];光明日報;2014年
6 韓越;兩岸同胞歡度“三月三”[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7 張容聲;福安市畬族民歌傳習所獲贈民族服飾[N];中國民族報;2009年
8 本報駐浙江記者 蘇唯謙 駱蔓 通訊員 周方;民歌飄蕩三月三[N];中國文化報;2013年
9 記者 李琳 宋挺 見習記者 潘挺;景寧“山哈”想唱就唱[N];麗水日報;2006年
10 童擁軍;鷹潭市不斷加強民族文化工作力度[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徐穎;浙江畬族民歌的演唱藝術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2 洪艷;畬族民歌演唱藝術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9441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94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