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樂器收集實地考察到音樂文化整體把握
發(fā)布時間:2020-12-24 13:20
"中國民族樂器收集與研究"項目對全國當下活態(tài)存在的各類民族樂器進行系統(tǒng)梳理與整體研究。本文以課題組在寧夏、黑龍江、云南的考察工作為例,從"整體把握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彰顯民族樂器自身獨特系統(tǒng)""建立中國音樂話語體系"層面對樂器考察與研究工作的理念與視角進行深入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音樂學. 2018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云南省景洪市基諾鄉(xiāng)資切演奏奇科
的兄弟資切制作敲擊樂器“奇科”(見圖1)的音準問題,我們對兩位先生的制作和演奏實地考察后有這樣的認知,即資木拉長期居住的基諾寨子,較少與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其兄弟所住村寨為旅游點,受外界影響更大些。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更要對相對封閉區(qū)域的音列進行研究,通過測音把握其音列構成,不太好以經(jīng)過訓練的專業(yè)視角對民間藝人的音準進行評判,畢竟這種“以耳齊聲”的區(qū)域類型原樣記錄可能更顯區(qū)域特色。圖1云南省景洪市基諾鄉(xiāng)資切演奏奇科我們曾在多地看到過藝人們用木葉演奏優(yōu)美旋律的場面。在有“吹葉”(見圖2)的民族區(qū)域,所用材料即用即采,一片木葉便可演奏出頗具特色的完美特色音調(diào),但“樂器”難存。在紅河州石屏縣即有這樣的、已經(jīng)是地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項目的彝族樂器。牛街鎮(zhèn)那刀村距縣城有些偏遠,且山高路險,若非專門前往很難到此。這種樂器采用當?shù)靥赜械膶掦w竹葉,卷起呈喇叭狀,吹奏當?shù)靥赜幸粽{(diào)(七聲音階)別有韻味。當系女子們不僅獨自吹奏,還能群體性演奏。這里四季有竹葉,什么時候制作都有材料,每次用過即棄,畢竟干了之后無法使用。演奏之時全靠氣息掌控以成,長期以來處于較原始的形態(tài)。這種樂器沒有一個統(tǒng)一名稱,就是吹葉。然而,這的確可以吹出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真是難說何時發(fā)明了這種樂器,但其歷史悠久、至今依舊有生命力毋庸置疑。圖2云南省石屏縣牛街鎮(zhèn)那刀村民吹葉三、自體弦擊奏樂器:學界認知的弓弦樂器始祖林謙三先生在《東亞樂器考》中講弓弦樂器的始祖應是竹制自體弦樂器,《中國弓弦樂器史》①中引用了這種觀點,卻苦于無實物見證。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哈尼族村寨考察中,我們終于見到了這種樂器。勐臘縣關累鎮(zhèn)蔑山村的罵銳先生為我們展示多種自制樂器,其中
后鑿空木頭的中間部分,靠近邊部留接近兩厘米厚度、既有木質(zhì)部又有表皮的部分,在其一端冒老山羊皮,效果的確不錯。這是接近原始樣態(tài)的制作方式。老先生講現(xiàn)在這種比較粗大的樺木在寧夏越來越不好尋求,且沒有人愿意傳習這門技藝。通過影像方式加以記錄不失一途。(見彩插二)有意思的是,這種將原木截取晾干鑿空、鼓腔冒皮為鼓的方式非一時一地所獨有,我們在云南紅河州大山深處領略了哈尼族藝人李生方先生依舊保持較為原始的制鼓方式,對當下把握遙遠的文化信息很有意義。這種自制為用方式使傳統(tǒng)有效延續(xù)。(見圖3)圖3云南省建水縣坡頭鄉(xiāng)李生方制鼓鼓這種樂器可以說各民族都有,只不過形制和用途上有異。東北一帶薩滿文化中,由于各民族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鼓的取材各有不同。依山的用獸皮,依江河的用魚皮,充分反映因地制宜。獸皮鼓中有牛皮、羊皮、鹿皮,等等,魚皮鼓亦顯多樣性,有湟魚、馬哈魚等多種。在同江赫哲族生活的區(qū)域,近年來湟魚較難捕撈愈顯珍貴,而馬哈魚比較容易獲取,所以更多的鼓用此制作(見圖4)。我們既應把握其歷史形態(tài),更要把握當下普適性存在。都是鼓,還是能夠從地域文化中發(fā)現(xiàn)差異性內(nèi)涵。圖4黑龍江省同江縣馬哈魚皮鼓制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民歌認知續(xù)論——對花兒等歌種創(chuàng)承機制的相關思考[J]. 項陽.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15(03)
[2]小祀樂用教坊,明代吉禮用樂新類型(下)[J]. 項陽.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10(04)
[3]從《朝天子》管窺禮樂傳統(tǒng)的一致性存在[J]. 項陽,張詠春. 中國音樂. 2008(01)
本文編號:2935725
【文章來源】:中國音樂學. 2018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云南省景洪市基諾鄉(xiāng)資切演奏奇科
的兄弟資切制作敲擊樂器“奇科”(見圖1)的音準問題,我們對兩位先生的制作和演奏實地考察后有這樣的認知,即資木拉長期居住的基諾寨子,較少與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其兄弟所住村寨為旅游點,受外界影響更大些。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更要對相對封閉區(qū)域的音列進行研究,通過測音把握其音列構成,不太好以經(jīng)過訓練的專業(yè)視角對民間藝人的音準進行評判,畢竟這種“以耳齊聲”的區(qū)域類型原樣記錄可能更顯區(qū)域特色。圖1云南省景洪市基諾鄉(xiāng)資切演奏奇科我們曾在多地看到過藝人們用木葉演奏優(yōu)美旋律的場面。在有“吹葉”(見圖2)的民族區(qū)域,所用材料即用即采,一片木葉便可演奏出頗具特色的完美特色音調(diào),但“樂器”難存。在紅河州石屏縣即有這樣的、已經(jīng)是地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項目的彝族樂器。牛街鎮(zhèn)那刀村距縣城有些偏遠,且山高路險,若非專門前往很難到此。這種樂器采用當?shù)靥赜械膶掦w竹葉,卷起呈喇叭狀,吹奏當?shù)靥赜幸粽{(diào)(七聲音階)別有韻味。當系女子們不僅獨自吹奏,還能群體性演奏。這里四季有竹葉,什么時候制作都有材料,每次用過即棄,畢竟干了之后無法使用。演奏之時全靠氣息掌控以成,長期以來處于較原始的形態(tài)。這種樂器沒有一個統(tǒng)一名稱,就是吹葉。然而,這的確可以吹出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真是難說何時發(fā)明了這種樂器,但其歷史悠久、至今依舊有生命力毋庸置疑。圖2云南省石屏縣牛街鎮(zhèn)那刀村民吹葉三、自體弦擊奏樂器:學界認知的弓弦樂器始祖林謙三先生在《東亞樂器考》中講弓弦樂器的始祖應是竹制自體弦樂器,《中國弓弦樂器史》①中引用了這種觀點,卻苦于無實物見證。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哈尼族村寨考察中,我們終于見到了這種樂器。勐臘縣關累鎮(zhèn)蔑山村的罵銳先生為我們展示多種自制樂器,其中
后鑿空木頭的中間部分,靠近邊部留接近兩厘米厚度、既有木質(zhì)部又有表皮的部分,在其一端冒老山羊皮,效果的確不錯。這是接近原始樣態(tài)的制作方式。老先生講現(xiàn)在這種比較粗大的樺木在寧夏越來越不好尋求,且沒有人愿意傳習這門技藝。通過影像方式加以記錄不失一途。(見彩插二)有意思的是,這種將原木截取晾干鑿空、鼓腔冒皮為鼓的方式非一時一地所獨有,我們在云南紅河州大山深處領略了哈尼族藝人李生方先生依舊保持較為原始的制鼓方式,對當下把握遙遠的文化信息很有意義。這種自制為用方式使傳統(tǒng)有效延續(xù)。(見圖3)圖3云南省建水縣坡頭鄉(xiāng)李生方制鼓鼓這種樂器可以說各民族都有,只不過形制和用途上有異。東北一帶薩滿文化中,由于各民族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鼓的取材各有不同。依山的用獸皮,依江河的用魚皮,充分反映因地制宜。獸皮鼓中有牛皮、羊皮、鹿皮,等等,魚皮鼓亦顯多樣性,有湟魚、馬哈魚等多種。在同江赫哲族生活的區(qū)域,近年來湟魚較難捕撈愈顯珍貴,而馬哈魚比較容易獲取,所以更多的鼓用此制作(見圖4)。我們既應把握其歷史形態(tài),更要把握當下普適性存在。都是鼓,還是能夠從地域文化中發(fā)現(xiàn)差異性內(nèi)涵。圖4黑龍江省同江縣馬哈魚皮鼓制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民歌認知續(xù)論——對花兒等歌種創(chuàng)承機制的相關思考[J]. 項陽.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15(03)
[2]小祀樂用教坊,明代吉禮用樂新類型(下)[J]. 項陽.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10(04)
[3]從《朝天子》管窺禮樂傳統(tǒng)的一致性存在[J]. 項陽,張詠春. 中國音樂. 2008(01)
本文編號:29357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935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