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區(qū)雙聲管樂器潮爾(斯布孜額)鉤索
發(fā)布時間:2020-12-21 07:59
20世紀80年代,古老的雙聲管樂器潮爾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被學者發(fā)現(xiàn)后,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文章通過廣泛收集資料和實地調(diào)研,對此類樂器(潮爾、斯布孜額)分別從形制與材質、聲學構成與發(fā)音原理、持奏方式與樂器性能、音響特性與其文化生態(tài)幾方面進行梳理與分析。無論從該類樂器的形制結構、制作方法、定律方式,還是從其持奏手法和所奏曲調(diào)構成來看,該樂器均顯露較為"原始"的特性,但在這簡樸的"原始"背后卻蘊藏甚為復雜的發(fā)聲機理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文章來源】:中國音樂學. 2018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發(fā)音示意圖(制圖:孫寧)
義所在,也是我們對它的性能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礎和突破點。(一)持奏方式潮爾的吹口部分就是管體上端的橫截面,無任何附加結構的吹口處理,演奏前首先需要演奏者齒、唇的配合,人為制造一個相對合理的吹口。為了保證吹口的封閉性以免漏氣,一般將樂器從嘴角處抵于上齒(外側),上齒覆蓋管體橫截面的上半部分,上下唇緊密包裹管口,在管體橫截面的下半部分形成相對較小的進氣孔,以形成人造吹口。上齒和管體下部的尖銳截面是形成邊棱音的重要因素,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上齒也是這件樂器的重要結構部分(見圖4所示)。圖4吹奏口型示范③吹奏時,將樂器的管體下半部分(約最下端音孔位置背部)搭在演奏者左手中指之上,用右手的食指側面覆蓋下端第一個按音孔,用拇指的指肚覆蓋下方第二個按音孔;左手拇指抵于管體背部約中間位置,左手食指覆蓋第三個按音孔,如果是四孔樂器則分別用左手食指、中指分別覆蓋最上方兩個音孔(見圖5所示)。①美籍德國音樂學家薩克斯(C.Sachs)和奧地利音樂學家霍恩博斯特爾(ErichMoritzvonHornbostel)根據(jù)樂器的聲學振動特性提出了一種新的樂器分類法則(1914)。此分類法邏輯清晰、涵蓋范圍廣泛,在民族音樂學領域受到較普遍的關注。詳見孟文濤、關肇元撰寫詞條“樂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第834—836頁。②劉正國:《中國龠類樂器考述》,《人民音樂》2001年第10期,第46—47頁。③2017年1月15日,潘多煒攝于布爾津縣友誼峰酒店。示范者為布爾津縣圖瓦民間藝人孟克義。
68··中國音樂學(季刊)2018年第4期圖5持奏方式示范①不同的吹奏者在持管方式上會略有差別,僅是個別吹奏者左、右手的上下位置或手指覆蓋音孔時的接觸面有所不同。多數(shù)吹奏者采用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的持奏方式,少數(shù)吹奏者采用“右上左下”的持奏方式,這應該是由于個人用手習慣所致。另外,在吹奏過程中,多數(shù)的吹奏者采用手指第二節(jié)指肚覆蓋音孔,也有部分人士用手指第一或第三節(jié)指肚覆蓋音孔,這可能同演奏者手指的長短、粗細有關。關于潮爾的持奏方式,也有學者做過記述,但同筆者的調(diào)研有較大出入。比如,“管上端不象一般豎吹管樂器那樣擱于唇吻而是含于口內(nèi),緊貼上門齒內(nèi)側靠住齒齦,管身與臉平面形成銳角平面,……利用舌尖對風門和氣息的控制、音孔的開閉可以吹出八至十個音”②;“將管樂器的上端吹口頂住上方牙齒和上腭,樂管上端管口全部含入口內(nèi)…….最后用舌尖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孔為吹孔”③;“管口置于牙齒內(nèi)側,用舌尖控制管口發(fā)音……”④這些關于潮爾吹奏時口部狀態(tài)的描述基本相同:一是管口置于口腔的位置都是“置于牙齒內(nèi)側,含于口內(nèi)”;二是舌在演奏時所起到的作用,“舌尖控制管口發(fā)音”。管口置于口腔的具體位置同此樂器的基本發(fā)音原理密切相關,筆者在調(diào)研時就此細節(jié)做了反復觀察,所調(diào)研的四位吹奏者均是將管口從嘴角處斜置于牙齒外側(見圖4);對上述成果中“置于牙齒內(nèi)側,含于口內(nèi)”的奏法,筆者做了反復驗證,將拇指粗細的管口含于口中置于牙齒內(nèi)側,必然會形成較大的齒縫,上下唇就很難緊密包裹使其不漏氣,這非常不利于吹奏。同時,新疆塔吉克族的“奈依”(鷹笛)和柯爾克孜族的“卻奧爾”同潮爾的結構大致相同,據(jù)筆者觀察,二者在吹奏時管口也均是置于牙齒?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疆傳統(tǒng)手工技藝樂器文化淵源及制作工藝[J]. 黃適遠. 演藝科技. 2016(03)
[2]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多聲樂器[J]. 樊祖蔭,王碩.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5(01)
[3]“潮爾”漢語音譯的規(guī)范問題[J]. 柯沁夫. 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 2009(02)
[4]中國龠類樂器述略[J]. 劉正國. 人民音樂. 2001(10)
[5]“潮兒”現(xiàn)象及“潮兒”音樂──試論阿爾泰蒙古古音樂文化圈(下)[J]. 莫爾吉胡.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1998(02)
[6]“潮兒”現(xiàn)象及“潮兒”音樂──試論阿爾泰蒙古古音樂文化圈(上)[J]. 莫爾吉胡.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1998(01)
[7]關于摩頓楚吾爾的研究[J]. 道爾加拉,周吉. 音樂研究. 1987(03)
[8]追尋胡笳的蹤跡——蒙古音樂考察紀實之二[J]. 莫爾吉胡. 音樂藝術. 1986(01)
博士論文
[1]內(nèi)蒙古地區(qū)“潮爾”的聲音民族志[D]. 徐欣.上海音樂學院 2011
碩士論文
[1]蒙古族吹管樂器“冒頓潮爾”之考察研究[D]. 柴彥芳.上海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2929483
【文章來源】:中國音樂學. 2018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發(fā)音示意圖(制圖:孫寧)
義所在,也是我們對它的性能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礎和突破點。(一)持奏方式潮爾的吹口部分就是管體上端的橫截面,無任何附加結構的吹口處理,演奏前首先需要演奏者齒、唇的配合,人為制造一個相對合理的吹口。為了保證吹口的封閉性以免漏氣,一般將樂器從嘴角處抵于上齒(外側),上齒覆蓋管體橫截面的上半部分,上下唇緊密包裹管口,在管體橫截面的下半部分形成相對較小的進氣孔,以形成人造吹口。上齒和管體下部的尖銳截面是形成邊棱音的重要因素,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上齒也是這件樂器的重要結構部分(見圖4所示)。圖4吹奏口型示范③吹奏時,將樂器的管體下半部分(約最下端音孔位置背部)搭在演奏者左手中指之上,用右手的食指側面覆蓋下端第一個按音孔,用拇指的指肚覆蓋下方第二個按音孔;左手拇指抵于管體背部約中間位置,左手食指覆蓋第三個按音孔,如果是四孔樂器則分別用左手食指、中指分別覆蓋最上方兩個音孔(見圖5所示)。①美籍德國音樂學家薩克斯(C.Sachs)和奧地利音樂學家霍恩博斯特爾(ErichMoritzvonHornbostel)根據(jù)樂器的聲學振動特性提出了一種新的樂器分類法則(1914)。此分類法邏輯清晰、涵蓋范圍廣泛,在民族音樂學領域受到較普遍的關注。詳見孟文濤、關肇元撰寫詞條“樂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第834—836頁。②劉正國:《中國龠類樂器考述》,《人民音樂》2001年第10期,第46—47頁。③2017年1月15日,潘多煒攝于布爾津縣友誼峰酒店。示范者為布爾津縣圖瓦民間藝人孟克義。
68··中國音樂學(季刊)2018年第4期圖5持奏方式示范①不同的吹奏者在持管方式上會略有差別,僅是個別吹奏者左、右手的上下位置或手指覆蓋音孔時的接觸面有所不同。多數(shù)吹奏者采用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的持奏方式,少數(shù)吹奏者采用“右上左下”的持奏方式,這應該是由于個人用手習慣所致。另外,在吹奏過程中,多數(shù)的吹奏者采用手指第二節(jié)指肚覆蓋音孔,也有部分人士用手指第一或第三節(jié)指肚覆蓋音孔,這可能同演奏者手指的長短、粗細有關。關于潮爾的持奏方式,也有學者做過記述,但同筆者的調(diào)研有較大出入。比如,“管上端不象一般豎吹管樂器那樣擱于唇吻而是含于口內(nèi),緊貼上門齒內(nèi)側靠住齒齦,管身與臉平面形成銳角平面,……利用舌尖對風門和氣息的控制、音孔的開閉可以吹出八至十個音”②;“將管樂器的上端吹口頂住上方牙齒和上腭,樂管上端管口全部含入口內(nèi)…….最后用舌尖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孔為吹孔”③;“管口置于牙齒內(nèi)側,用舌尖控制管口發(fā)音……”④這些關于潮爾吹奏時口部狀態(tài)的描述基本相同:一是管口置于口腔的位置都是“置于牙齒內(nèi)側,含于口內(nèi)”;二是舌在演奏時所起到的作用,“舌尖控制管口發(fā)音”。管口置于口腔的具體位置同此樂器的基本發(fā)音原理密切相關,筆者在調(diào)研時就此細節(jié)做了反復觀察,所調(diào)研的四位吹奏者均是將管口從嘴角處斜置于牙齒外側(見圖4);對上述成果中“置于牙齒內(nèi)側,含于口內(nèi)”的奏法,筆者做了反復驗證,將拇指粗細的管口含于口中置于牙齒內(nèi)側,必然會形成較大的齒縫,上下唇就很難緊密包裹使其不漏氣,這非常不利于吹奏。同時,新疆塔吉克族的“奈依”(鷹笛)和柯爾克孜族的“卻奧爾”同潮爾的結構大致相同,據(jù)筆者觀察,二者在吹奏時管口也均是置于牙齒?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疆傳統(tǒng)手工技藝樂器文化淵源及制作工藝[J]. 黃適遠. 演藝科技. 2016(03)
[2]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多聲樂器[J]. 樊祖蔭,王碩.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5(01)
[3]“潮爾”漢語音譯的規(guī)范問題[J]. 柯沁夫. 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 2009(02)
[4]中國龠類樂器述略[J]. 劉正國. 人民音樂. 2001(10)
[5]“潮兒”現(xiàn)象及“潮兒”音樂──試論阿爾泰蒙古古音樂文化圈(下)[J]. 莫爾吉胡.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1998(02)
[6]“潮兒”現(xiàn)象及“潮兒”音樂──試論阿爾泰蒙古古音樂文化圈(上)[J]. 莫爾吉胡.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1998(01)
[7]關于摩頓楚吾爾的研究[J]. 道爾加拉,周吉. 音樂研究. 1987(03)
[8]追尋胡笳的蹤跡——蒙古音樂考察紀實之二[J]. 莫爾吉胡. 音樂藝術. 1986(01)
博士論文
[1]內(nèi)蒙古地區(qū)“潮爾”的聲音民族志[D]. 徐欣.上海音樂學院 2011
碩士論文
[1]蒙古族吹管樂器“冒頓潮爾”之考察研究[D]. 柴彥芳.上海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29294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92948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