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語境——和田地區(qū)《十二木卡姆》存續(xù)的“特殊文化空間”
[Abstract]:......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基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蒲杏媱澘茖W研究重點項目“新疆和田地區(qū)《十二木卡姆》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XJEDU2008I22) 新疆師范大學優(yōu)秀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族吹管樂器巴拉滿調查研究”(項目編號:XJNU0915)資助。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淑梅;明代樂戶禁弛與雅俗文化的互動[J];河北學刊;2004年04期
2 孫曉輝;音樂文獻學的古典與現(xiàn)代[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蔣娟全;中國戲曲舞臺上的女演員初探[J];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09期
4 張國強;;從四十大曲看北宋教坊四部合一的年代[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年03期
5 劉進寶;;唐五代“音聲人”論略[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陳瑋,毛國慶;當代世界宗教發(fā)展趨勢及其對我國宗教的影響[J];攀登;2004年03期
7 田聯(lián)韜;從《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三個版本看新疆的民族音樂記譜整理工作[J];人民音樂;2002年06期
8 項陽;“釋俗交響”之初階——中國早期佛教音樂淺識[J];文藝研究;2003年05期
9 馮光鈺;同根異枝 一脈相承——中國同宗民間樂曲散論(二)[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陳怡;;國內外對維吾爾木卡姆的搜集、整理和出版[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馗;;雍正解放賤民令與中國戲曲發(fā)展(初稿)——蘇州梨園會館碑刻研究之二[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楊玉成;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tǒng)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2 王小龍;揚州清曲音樂穩(wěn)態(tài)特征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3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學鋒;賈村賽社及其戲劇活動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5 程暉暉;秦淮樂籍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6 張金紅;胡約翰與福建安立甘會研究:1862-1915[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士閃;鄉(xiāng)土社會與鄉(xiāng)民的藝術表演[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康瑞軍;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9 張詠春;中國禮樂戶研究的幾個問題[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怡;木卡姆學的歷史與現(xiàn)狀[D];新疆師范大學;2004年
2 張詠春;孔府的樂戶和禮樂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衛(wèi);魯西南鄄城縣王家樂班的民族音樂學追蹤[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4 雷娟;山西平定縣“武迓鼓”的田野調查與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5 孫云;禮非樂不行 樂非禮不舉[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春沐;歷史視野中的上黨梆子器樂結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7 林樂飛;還愿儀式音樂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8 鞏鳳濤;樂籍制度下傳播與小調的“同宗”現(xiàn)象[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9 馬曉旭;馬萬福宗教思想探析[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10 馬志麗;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朝;;新疆和田地區(qū)《十二木卡姆》表演指向解析[J];歌海;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24747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47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