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鋼琴教學中教育心理學問題探討
本文關鍵詞: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研究兒童鋼琴教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鋼琴擁有著音域寬廣、音色優(yōu)美、音律準確、彈奏靈敏自如、表現(xiàn)力豐富等優(yōu)良性能,可以與任何樂器相結合演奏出優(yōu)美音樂,現(xiàn)代鋼琴被眾多的音樂家們譽為“樂器之王”,是其他任何樂器都難以替代的。莫扎特、貝多芬、肖邦等許多偉大的音樂家都是從幼兒開始學習鋼琴的,風靡世界樂壇的我國青年鋼琴家郎朗啟蒙于其父親,三歲起便師從于朱雅芬教授。鋼琴已經成為家庭中的“寵兒”,沒有哪個項目可以像彈鋼琴那樣需要大腦協(xié)調起眼、耳、口、手、腳的同時參與,這種綜合性的活動不僅會鍛煉大腦的復雜性,而且能激發(fā)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在這樣生動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持久鍛煉,必然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和思維的健康成長產生有益的影響。
一、教學中應結合幼兒自身情況循序漸進地實施
一般對3歲前的幼兒來說,只要不是過分嘈雜、悲傷的音樂,他們都會產生愉悅的感受,對3~6歲的幼兒來說,一些節(jié)奏鮮明、曲風愉快的旋律更受他們的青睞,常可以聽到幼兒對熟悉的旋律的模仿,這種模仿可以滿足他們對音樂的需求。三歲幼兒的腦重量已經相當于成人腦重量的85%,四歲時,與成人的腦重量基本無差異,大腦的神經纖維髓鞘化基本完成,意味著此時幼兒的腦內部結構已經成熟,是開始學習鋼琴的最佳時期。教師要注意到幼兒仍處于身體發(fā)育期,個頭不高、手臂短小、手腕、手掌及手指的骨骼和肌肉相對來說較軟,力氣較小,根據(jù)這些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幼兒實施教學計劃。比如鑒于幼兒手臂短小,在學習彈奏音階時,先學習一至四個八度,以便讓幼兒適應鋼琴的學習,避免產生抵觸情緒。還有,彈奏的音程、雙音、和弦等一定要控制在幼兒可以勝任的范圍內,對于部分有難度的鋼琴曲,在不影響旋律的情況下適度簡化教學,挑選適合幼兒彈奏的樂譜,基本練習中的音階轉指,比起五指原位彈奏更難一些,涉及手腕、大拇指的橫向移動,一定要在五指練習熟練后再學習。因此,在幼兒的教學中,鋼琴教師要靈活對待不同兒童,在年齡特征、生理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性,因材施材,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教學中注重對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
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傾向于邏輯思維,右腦傾向于藝術思維,音樂的訓練可以促進右腦的活動,增進大腦的功能。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培養(yǎng)人!睂W習鋼琴的意義不僅是學會彈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耐力、毅力和吃苦精神,培養(yǎng)做事嚴謹、認真、完美的作風,培養(yǎng)追求進取、向上的精神,全面開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育心理學認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發(fā)展智力的核心內容。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獨創(chuàng)的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它賦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觀念和方法,應用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充分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學習的引導者、誘導者和參與者,使得愉悅身心與學習藝術二者相得益彰。如果只是死板枯燥地按樂譜進行指導教學,必然會扼殺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教師應用一些直觀、生動形象的手段,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分析旋律所蘊含的情緒與思想,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豐富幼兒的想象力。比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戲的形式讓幼兒自己去認識各種節(jié)奏譜。因此,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學習音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學活動中對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至關重要。
三、鋼琴教學中審美教育與情感教育的培養(yǎng)
鋼琴的教學過程從某一層面來講,是感受美的聲音、體驗美的情感的過程。結合鋼琴教學的規(guī)律,應把審美教育貫穿于鋼琴教學的整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演奏本身就是富有情感的藝術,審美的教育包括聲音技巧和情感的表現(xiàn)兩方面,它是一種心理反映,在掌握了鋼琴演奏技術之后,,不能只停留在演繹音符的機械化操作層面,還要懂音樂,去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音樂,提升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的想象力,可以通過一些樂曲,訓練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讓他們自由想象,感受他們聽到的樂曲,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情景再現(xiàn)等方法,引導他們理解和領悟樂曲的深刻內涵,體會曲中的思想內容、風格體系、精神特征等。比如貝多芬的音樂常被稱為“英雄性的音樂”,肖邦的音樂被冠以“詩一般的音樂”,教師除了講解有關作家的經歷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外,還可以通過觀看圖片、影像資料等方法,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調動幼兒的視覺和聽覺。當然,幼兒的表現(xiàn)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表現(xiàn)如何,教師都要給予鼓勵,以保護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
四、結束語
在幼兒時期便開始對鋼琴學習的人數(shù)在不斷攀升,鋼琴教學與教育心理學知識相結合,已經成為研究幼兒鋼琴教學的一條新路徑。幼兒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幼兒心理的變化對音樂學習的影響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心理變化,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作到對癥下藥、因勢利導。鋼琴啟蒙教學,不但要教會彈鋼琴,還要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感知音樂的美。如果有可能,每個幼兒都不同程度地學習鋼琴,那必定會推動建設一個真正文明的現(xiàn)代社會的歷史進程。由于個人知識儲備及研究水平有限,肯定還存在很多細節(jié)上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投入更多的精力,通過實踐將該課題的研究進行完善,探究更多更好的適合幼兒鋼琴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以滿足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幼兒鋼琴教學的需要。
作者:林輝玥 單位:張家港市少年宮
參考文獻:
[1]錢麗萍.幼兒鋼琴教學中的教育心理學問題探析[J].職教通訊,2012,(23).
[2]王頔.淺談幼兒鋼琴教學中的興趣培養(yǎng)[J].音樂時空,2013,(15).
[3]楊彬彬.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研究兒童鋼琴教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本文關鍵詞: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研究兒童鋼琴教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17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4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