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qū)回族宴席曲及其流變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preface, body (five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In the preface,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reason, purpose and method of studying the northwest Hui banquet song and its evolution. The body of five chapters, divided into the next two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is the banquets and banquets in the wedding customs of the Northwest Hui nationality. The first chapt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reason of the wedding custom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Northwest China, the wedding ceremony, the status of the banquet in the marriage custom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nquets and banquet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the west and the north. In the singing of the banqueting songs, tea is used as the substitute for wine, and the banquets are inherited from the square style. Social function, the types of banquet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west Hui banquet song.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northwest Hui banquet meandering.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gional change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banquet songs, respectively for Ningxia, Xinjiang, Gansu, Four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in Qinghai have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of the same categories and the same tracks of representative significance. Try to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eir changes and their cause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ersonal aesthet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west Hui banque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our singers, including Ma Sheng Lin, Ma Gu Bai, Han Shengyuan and Ma Zhancai, and their singing repertoire, Clarify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Then it analyzes its causes from the aspects of nature, society,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singer's personal character, temperament, outlook on life, art view, voice condition and so on. The conclusion is the summary and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mentioned in the text.
【學(xué)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博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J60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伏平;;馬霄石及其《西北回族革命簡史》[J];回族研究;2011年01期
2 汪平;;宴席曲《藍(lán)橋擔(dān)水》在西北回族中的地域性流變[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2年09期
3 王伏平;西北回族對辛亥革命的貢獻——紀(jì)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4 王伏平;西北回族的文化藝術(shù)[J];回族研究;2001年02期
5 馬志榮;西北回族的婚姻習(xí)俗[J];絲綢之路;1994年02期
6 王伏平;明清文獻中有關(guān)西北地區(qū)回族的記述[J];西北第二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03期
7 汪平;;宴席曲《藍(lán)橋擔(dān)水》在西北回族中的地域性流變[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2年03期
8 丁曉莉;;略論中國西北穆斯林音樂文化——以回族音樂為例[J];甘肅聯(lián)合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05期
9 趙國軍;;論西北回族文化傳承與社會發(fā)展[J];寧夏社會科學(xué);2009年06期
10 洛秦;方響考——兼方響所體現(xiàn)的唐俗樂音響審美特征[J];中國音樂;198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志娟;;近代西北回族商人的沒落與重新崛起[A];中國回商文化(第一輯)[C];2008年
2 王曉英;;二十世紀(jì)西方女性文學(xué)的審美特征[A];終結(jié)與起點——新世紀(jì)外國文學(xué)研究[C];2002年
3 王伏平;;西北回族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貢獻[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xué)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楊志娟;;近代西北回族商人的沒落與重新崛起[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5 宮強;;略論徽州建筑的審美特征[A];2005年度山東建筑學(xué)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霍維洮;;近代西北回族社會組織二重性及其演變[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xué)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劉同為;花家濤;;中國傳統(tǒng)美學(xué)思想在武術(shù)套路演練中的體現(xiàn)[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xué)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8 孫俊萍;楊學(xué)林;;關(guān)于西北回族拱北研究的幾個問題[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9 田茂軍;陳蓉;;論短信文學(xué)的審美特征[A];湖南省美學(xué)學(xué)會、文藝?yán)碚撗芯繒?010年年會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施倩璐;;實踐與收獲[A];茶香鋪就成長路——小茶人十周年紀(jì)念冊[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安塞縣王家灣中心學(xué)校 郭世杰;“線”在美術(shù)作品中的功能與審美特征[N];延安日報;2011年
2 紀(jì)太年;喻繼高作品的審美特征[N];中國文化報;2005年
3 文科;節(jié)奏感,,書法藝術(shù)重要的審美特征[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4年
4 廣西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漓江畫派促進會秘書長 蘇旅;現(xiàn)代南方的新田園詩畫風(fēng)(下)[N];美術(shù)報;2006年
5 湖南省吉首經(jīng)濟貿(mào)易學(xué)校 羅莎莉;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審美特征簡論[N];中國體育報;2002年
6 何杰;音樂劇的三大審美特征[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蘇旅;現(xiàn)代南方的新田園詩畫風(fēng)[N];廣西日報;2007年
8 查洪武;情真藝新 鄉(xiāng)音裊裊[N];中國文化報;2002年
9 南京大學(xué)中文系 張光芒 呂小煥;先鋒文藝:一種關(guān)于“丑”的意味[N];中國教育報;2006年
10 河南省書畫院 劉麗娟;淺論花鳥畫藝術(shù)的審美特征[N];商丘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汪平;西北地區(qū)回族宴席曲及其流變[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5年
2 朱媛;中國巖畫的審美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3 丁立威;論乒乓球技術(shù)的審美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xué);2004年
4 臧麗娜;明清徽州建筑藝術(shù)特點與審美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5年
5 胡根紅;中國古代小品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8年
6 趙小青;東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3年
7 楊新剛;經(jīng)濟理性主義與90年代新都市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06年
8 袁潔玲;探源動畫之“魅”[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9 呂華亮;《詩經(jīng)》名物與《詩經(jīng)》成就[D];山東大學(xué);2008年
10 王昌忠;綜合性視野中的1990年代詩歌寫作[D];蘇州大學(xué);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姚雅瓊;在溫和與固執(zhí)之間[D];蘭州大學(xué);2008年
2 秦紅梅;宋代文人音樂的審美特征[D];山西大學(xué);2007年
3 張靜;城市特色景觀的公眾審美判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7年
4 王燕;張抗抗創(chuàng)作論[D];蘇州大學(xué);2005年
5 楊媚;《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的水意象解讀[D];暨南大學(xué);2006年
6 潘娣;論中國當(dāng)代女性電影審美特征[D];鄭州大學(xué);2007年
7 潘紅艷;論電視散文的審美價值及傳播理念[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09年
8 王剛;凌叔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及審美特征[D];西南師范大學(xué);2001年
9 熊露霞;傳統(tǒng)京劇音樂的審美特征[D];中央音樂學(xué)院;2002年
10 盧志娟;“現(xiàn)代”審美世界中的心靈“獨語”[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2005年
本文編號:21913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19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