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苗族多聲部情歌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文化生境
[Abstract]:Qiandongnan Taijiang County is one of the Miao inhabited countie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traditional Miao music culture is well preserved. The love songs of the Miao nationality's ancient songs (also called the big songs), which are sung from ancient times in Taijiang County, Jiyou Village and other natural villages, have a unique singing style.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musical form and ecologic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is folk singing variety.
【作者單位】: 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玉瑋;秦殿啟;;論中國古代搶婚文化[J];東南文化;2006年02期
2 戴小明;譚萬霞;;論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沖突及整合[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3 淳于步;;苗歌話語與漢詩話語的對接——談苗歌文獻的現(xiàn)狀走向、認同融匯和解構整理[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李錦平;從苗語詞語看苗族農耕文化[J];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5 索曉霞;苗族傳統(tǒng)社會中婦女服飾的社會文化功能[J];貴州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6 梁宏斌,張潤志;民族昆蟲學簡介[J];昆蟲知識;2001年04期
7 趙鴨橋;;社區(qū)主導的自然保護[J];林業(yè)經濟;2006年11期
8 冉懋雄;苗族族源與苗族醫(yī)藥溯源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2年06期
9 田華詠;;從苗族原始神話探尋遠古苗族醫(yī)藥文化[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6年03期
10 范毅;原始民主:現(xiàn)代跨越的“卡夫丁峽谷”──侗、苗民族“款文化”的政治社會學視角[J];求索;200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陳建明;近代基督教在華西地區(qū)文字事工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劉茜;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發(fā)展[D];西南大學;2007年
3 安麗哲;從“遺產”中解讀長角苗服飾文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4 侯阿冰;少數(shù)民族價值觀的結構、特征及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陳忠勇;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苗族女童教育發(fā)展的背景、現(xiàn)狀和策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梁昭;“亂神”與“祖先”——漢苗傳說中的蚩尤形象比較[D];四川大學;2004年
3 胡潔娜;仡佬族審美意識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4 傅克儉;湘西苗族兒童社會化之特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琳;;民歌《茉莉花》源流考辨[J];黃河之聲;2011年13期
2 顏鐵軍;;胡仁烏力格爾曲調題材分類法研究兼談音樂形態(tài)——以《郭爾羅斯烏力格爾與曲調》為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李向京;;融入傳統(tǒng) 回歸平!男∷墒覂葮贰峨x夢》研究[J];中國音樂;2011年02期
4 趙亮;田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一樂章賞析[J];華章;2011年18期
5 李志剛;;數(shù)碼時代音樂學的轉型沖動[J];美與時代(下);2011年07期
6 ;悅聽[J];風景名勝;2011年09期
7 陳中;;盤瑤族民歌的音樂形態(tài)及特征[J];黃河之聲;2011年12期
8 沙茜;;鋼琴演奏藝術中的美學原則[J];民族音樂;2011年02期
9 許六軍;;云南壯劇音樂中〔壯劇皮黃〕的音樂形態(tài)——云南壯劇音樂初探(之九)[J];文山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劉宇統(tǒng);;四川宜賓P鶉艘衾盅芯渴蘭突仨鳾J];音樂創(chuàng)作;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春陽;;對民間歌曲生存與流傳的文化學思考[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2 藍雪霏;;畬族民歌與客家民歌的比較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3 謝嘉幸;;音樂鑒賞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講座提綱)[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李興梧;;“Polyphony”一詞的音樂涵義與歷史沿革解析[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陳勁松;;云南“原生態(tài)音樂”模式的現(xiàn)代詮釋[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文峰 何勇;“鳳陽花鼓說”加入《茉莉花》之爭[N];揚州日報;2006年
2 王琳;讓網(wǎng)絡音樂來得更生動些[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3 孫樂;一段有音響樂譜的民間音樂歷史[N];音樂周報;2007年
4 雷東霞;中國作曲家請把目光投向人[N];音樂周報;2003年
5 何文琦;網(wǎng)絡力量助推獨立音樂[N];深圳商報;2008年
6 采寫/本報記者 趙紅薇;留住山野的芬芳[N];貴陽日報;2005年
7 陳志音;回顧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首演作品[N];音樂周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郭珊;廣東人生來就有敢想敢做的開放觀念[N];南方日報;2007年
9 高小立;《風情包克圖》展示鹿城風情[N];文藝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趙忱;可能又是一個里程碑[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單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2 板俊榮;民族音樂學多位網(wǎng)視野下的海州五大宮調[D];南京藝術學院;2012年
3 王小龍;揚州清曲音樂穩(wěn)態(tài)特征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4 伍維曦;紀堯姆·德·馬肖的《圣母彌撒》[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5 張小梅;唐代中日音樂文化交流史專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6 齊柏平;鄂西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7 王維;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樂和傳承體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楚亞麗;山東成武民歌演唱風格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袁瑾;水陸法會音樂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3 林琳;山東聊城八角鼓音樂形態(tài)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延泓;南北高洛寶卷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5 何新;太康道情戲音樂及其表演藝術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6 陳小平;于都客家嗩吶藝術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廖紅;高安采茶戲音樂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賈曉嵩;安代儀式及其音樂形態(tài)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9 魏琳琳;二人臺音樂形態(tài)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10 哈斯巴特爾;鄂爾多斯傳統(tǒng)宴歌及其演唱習俗[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846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18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