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樂”的邏輯起點與可能之前景
[Abstract]:In "non-music", Mozi discusses the social role of music and argues that music is a luxury and useless thing enjoyed by the rich and powerful. And "abandoned husband farming", "abandoned women spinning achievemen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of whether to abandon music. Looking at the whole thought of Mozi, we can see that the "concurrent" and "different" in Mozi's thought ar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 thinking, and its focus is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I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ople that constitutes the harm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n that case, it becomes the profit of the world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 Thus, instrumental music, as a luxury only enjoyed by nobility, must become something Mozi strongly opposes. With its logic of thought, it may block the path of instrumental music to popularization in the future. Of course, Mozi can't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commercial society, is to all luxury goods, the flow of mass consumption. But the beauty of Mr Mozi's view at the bottom of his mind is that it embraces the enduring efforts of humanity to win fairness and justice.
【作者單位】: 安康學院藝術系;
【分類號】:J60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云凌;;墨子“為樂非也”音樂思想解讀[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05期
2 岳圣東;;論“非樂”[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3 周樂;;淺析墨子“非樂論”與嵇康“聲無哀樂論”異同[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11期
4 孫星群;;一派“樂”觀的反映——“非樂”說與“反對音樂”說[J];貴州藝術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Z1期
5 強中華;;思想的交鋒:荀子與墨子在音樂社會學方面的分歧[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楊賽;;墨子“非樂”論[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王志成;墨子的音樂美學思想[J];齊魯藝苑;2005年01期
8 曾遂今;;墨子“非樂”觀在歷史上的積極意義[J];歌曲;1997年12期
9 金滿錫;關于墨子與荀子樂論的一些思考[J];當代韓國;2003年Z1期
10 吉聯(lián)抗;《樂記》不批“墨子非樂”一解[J];音樂研究;198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守宏;;淺談和弦的類別[A];荊楚文化與民俗論叢——1997—2001湖北省群眾文化獲獎論文匯編[C];2001年
2 張伯瑜;;芬蘭音樂與音樂生活[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3 李淵;;識譜的困惑[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4 肖子力;;試談群眾聲樂教學中的辯證法[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5 謝嘉幸;;音樂鑒賞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講座提綱)[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宋瑾;;站在哪里說音樂[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7 ;時代的重托,歷史的責任——中國大眾音樂協(xié)會首次工作報告(2006年)[A];中國大眾音樂協(xié)會首次工作報告(2006年)[C];2006年
8 郝向明;;農(nóng)村音樂工作的思考[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9 周耘;;用多元音樂文化塑造當代學生的音樂文化價值觀——我的《世界音樂》教學體會[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5年
10 謝嘉幸;;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的中國大陸學校民族音樂傳承[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孟雁翎;科技發(fā)展對音樂生活的影響[N];科技日報;2010年
2 蕓豆;呂遠:多數(shù)人的音樂生活還需不斷修建[N];溫州日報;2010年
3 陳志強;2009年社會音樂生活熱點述評[N];中國藝術報;2010年
4 于平;先秦諸子樂舞思想 交鋒中的現(xiàn)代啟示[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許維萍;難以大眾化的小眾音樂生活[N];遼寧日報;2007年
6 傅庚辰;音協(xié)主席傅庚辰新年談創(chuàng)作[N];音樂周報;2007年
7 明言;蔑視 輕視 無視 重視[N];音樂周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孟綺 裴諾;快樂男聲為音樂生活帶來多少快樂?[N];音樂周報;2007年
9 傅庚辰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音樂的使命[N];中國藝術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刁艷;傳遞歷史和當下的音樂精髓[N];音樂周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黃婉;凝聚族群的“飛地”音樂生活[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2 林媛;“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研究 1933-1946[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車新春;19世紀上半葉的德意志音樂文化與民族主義思潮[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4 祁慧民;音樂文化交融環(huán)境中的個性與共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5 高潔;中國手風琴音樂藝術發(fā)展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6 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安琳;基于人文精神對墨子音樂思想的重新認識[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瀟苑;鄂倫春族傳統(tǒng)音樂生活的歷史變遷[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3 烏云娜;巴爾虎人的儀式音樂與音樂生活的變遷[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4 楊麗麗;明代的樂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5 胡波;皮亞佐拉與他的探戈[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6 孫旭輝;在“他者”與“自者”之間[D];鄭州大學;2003年
7 李剛林;論荀子《樂論》的音樂美學[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8 高雅琳;論古箏音樂中的非樂音技法[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9 楊孟;都市的音樂時光[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10 鄭愷;中國流行音樂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178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17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