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對話理論中的音樂因素
[Abstract]:Bakhtin interprets literary discourse, especially Dostoevsky's novel discourse, by using his super-linguistic thought. He connected Tuoshi's creation with music and summed up the di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uoshi's novel discourse by "double tone" and "polyphony", that is, miniature dialogue and large-scale dialogue.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對話外語課堂,建立主體間性外語教學課堂話語模式”(項目編號:09YJA740062)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J609.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依琪;黃自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評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張軍;劉學剛;;中國古典舞劍舞審美文化探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耿悅;;專業(yè)詞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年04期
4 耿苗;;論舞蹈學習中“節(jié)奏”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年08期
5 董永強;;論二十世紀初期我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及特征[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4期
6 許妍;;洞明音色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意義[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12期
7 耿悅;;專業(yè)詞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張震;;流行音樂與中學音樂教育[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年15期
9 孫培聰;;發(fā)揮樂理與視唱練耳在音樂理論課中的作用[J];大家;2011年04期
10 陳玲;;歌劇《游吟詩人》中阿蘇切娜演唱的戲劇性探析[J];當代戲劇;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景月親;單亞莉;;基于知識服務的歌劇《唐璜》專題數(shù)據(jù)庫建設與研究[A];2011年中國索引學會年會暨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曉燁;賦格寫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2 付曉東;和諧與協(xié)和的歷史演進與驗證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3 王英睿;二十世紀的中國箏樂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4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5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6 張少飛;1949~1981年間的中國管弦樂創(chuàng)作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7 李麗敏;文化的嫁接[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8 陳欣;幾種常見民族樂器演奏音高測定及相關律學等問題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9 郭小利;中國傳統(tǒng)音樂即興創(chuàng)作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郭威;曲子的發(fā)生學意義[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泓陽;對民族歌劇《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施冰青;福州十番音樂調(diào)查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苗苗;民族聲樂演唱在中國音樂劇中運用的思考[D];天津音樂學院;2011年
4 楊濤;淺析侗族大歌的音樂特征及其對基層合唱訓練的啟示[D];云南大學;2010年
5 文小珍;試論聲樂教學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培養(yǎng)[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唐悅;藝術歌曲鋼琴部分寫作手法類型初探[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7 龐文奇;論音樂經(jīng)濟運行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D];河南大學;2011年
8 周紅;江華瑤族《盤王大歌》的藝術特征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李娜;苦心孤詣 五十載桃紅李白[D];河南大學;2011年
10 王潤蕊;毛澤東詩詞歌曲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品格[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影;;析音樂中的“復調(diào)”在“復調(diào)小說”中的引申[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07期
2 陳平輝;以人為根基建構小說的藝術空間──對巴赫金“復調(diào)小說”理論和中國當代小說的思考[J];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03期
3 王偉;;正確理解和運用“復調(diào)”[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4 常亮;劉彥奎;;《紅樓夢》與巴赫金復調(diào)小說理論[J];作家;2011年04期
5 伍茂源;;論對話立場下的復調(diào)與狂歡化詩學的平行關系[J];語文學刊;2011年09期
6 林英德;;巴赫金詩學話語中的“思想形象”論略[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1期
7 周會凌;;歷史喧嘩中的無聲吶喊——論麥家的《風聲》與李洱的《花腔》[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沈幼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與巴赫金復調(diào)小說理論的運用[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陳太勝;巴赫金對話理論的人文精神[J];學術交流;2000年01期
10 祁曉冰;海麗恰姆·買買提;;巴赫金對話理論的民主思想[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鵬;;堅守音樂陣地,鞠躬盡瘁[A];我與新中國60年[C];2010年
2 苗笛;;維也納音樂文化給哈爾濱音樂的啟示與思考[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3 張素玫;;對話與狂歡:巴赫金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4 曾軍;;問題意識的對話——關于中國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顧與反思[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謝建平;;淺談音樂藝術中情感表現(xiàn)的本質(zhì)與特殊性[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6 周海宏;;音樂欣賞課相關的美學、心理學問題分析(講座提綱)[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姚文放;;文化在文學領域中的表達——巴赫金的啟示[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8 徐巍;;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復調(diào)創(chuàng)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9 印松霞;;試論巴赫金對話理論在旅游廣告語域中的運用[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孫鵬;胡英華;;關于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問題[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感受一種音樂氣質(zhì)[N];中國文化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蔡萌;品牌企業(yè)與藝術結緣的背后[N];中國文化報;2010年
3 牛寒婷;籃協(xié)為何禁《忐忑》?[N];中國藝術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吳子桐;不朽的音樂 偉大的悲情[N];中華讀書報;2010年
5 朱榕;沖淡典雅的中國古代音樂藝術[N];中國檔案報;2004年
6 記者 鐘鐳;湘南學院音樂藝術周激情啟幕[N];郴州日報;2005年
7 記者 劉平;天津音樂藝術街參展演博會[N];天津日報;2009年
8 陳玉玉;生動活潑的音樂藝術俱樂部[N];中國藝術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王悅;唱響中原大地的音樂百靈[N];音樂生活報;2010年
10 王偉(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音樂藝術——飯店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N];中國旅游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貽榮;戴維·洛奇對話小說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2 梁嘯岳;音樂沉寂[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3 袁儉偉;巴赫金言語體裁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凌建侯;話語的對話本質(zhì)[D];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年
5 周衛(wèi)忠;巴赫金詩學的雙重性思想[D];浙江大學;2005年
6 宋春香;狂歡的宗教之維—巴赫金狂歡理論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7 許麗瑩;中國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對話教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8 張素玫;與巴赫金對話[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吳承篤;巴赫金詩學理論概觀[D];山東大學;2006年
10 姜小鵬;論喬治·克拉姆音樂中的音色與織體[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小帆;巴赫金復調(diào)小說理論以及相關文本批評[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瑾;巴赫金文體理論研究[D];揚州大學;2002年
3 吳旭;用母語說話[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4 謝晶晶;不同話語視角的上海三大報紙對音樂事件的表達與建構[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5 趙璞;從“改造國民性”看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對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的滲透[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6 侯s,
本文編號:21410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14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