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當代民族唱法音色審美的多元化發(fā)展
本文選題:民族唱法 + 音色審美; 參考:《中國音樂》2011年04期
【摘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對歌唱音色的審美有著不同的追求。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數(shù)千年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中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在民族聲樂藝術的音色表現(xiàn)方面,歷來多姿多彩,不拘一格,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總是呈現(xiàn)出穩(wěn)定中又充滿動態(tài)發(fā)展的趨勢。故而,我國當代學院派民族唱法在借鑒西方聲樂藝術的同時,也應該走出民族聲樂模式化發(fā)展的誤區(qū),以"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以豐厚、多元的民族文化底蘊來推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
[Abstract]: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nationalities have different pursuit of singing timbre. China's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perfection has a heavy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In the aspect of timbr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it has always been colorful and irregul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t always presents a trend of steady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while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vocal music art,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school folk singing method in our country should also go out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pattern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use the cultural spirit of "harmony but different" to make it rich. Multiple na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作者單位】: 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廳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09SJD760006)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立項項目(項目編號:D/2008/01/183)
【分類號】:J6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徐天祥;中國民歌何處去?——第二屆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學術研討會綜述[J];音樂研究;2005年02期
2 劉承華;化“中西”為“多元”——從音樂發(fā)展戰(zhàn)略談音樂的中西關系[J];人民音樂;2001年04期
3 廖昌永;夏侯曉昱;;在“2005全國民族聲樂論壇”上的發(fā)言[J];中國音樂;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龍有成;;高師聲樂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2期
2 張雁;;中國民族聲樂發(fā)展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3 孟憲平;;歷史與現(xiàn)實互動中的文化概念流變探析[J];北方論叢;2010年06期
4 么志龍;談談文化人類學與法學[J];比較法研究;1987年04期
5 楊孔熾;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的“他山之石”——從人類學研究的幾個特征談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4期
6 鄧星華;文化多元化與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自主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王育杰;科技寫作主體的“認識圖式”探[J];理論縱橫;1995年04期
8 趙燕;蔡文伯;;沖突與融合:民族教育的文化解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周 寧;文化中的人格與自我[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2年01期
10 張道理;劉瑩;;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連心豪;;玉皇信仰史料輯述[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2 葉佑天;;民族及文化觀念介入動畫創(chuàng)作的必要性[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6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墨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2 任秀蕾;20世紀中國合唱創(chuàng)作思維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3 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貴禮;論當代教師思維方式變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石圓圓;日本夢與中國鄉(xiāng):論周作人對風物的“寄情”書寫[D];復旦大學;2011年
6 張琳琳;我國農村轉移勞動力教育與培訓目標的定位及達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7 傅敬民;文化資本視閾下的《圣經(jīng)》漢譯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8 王乃圣;公民社會理論視域下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董楓;清代地方的地理認知與社會控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劉貞銀;東亞三國近現(xiàn)代音樂變遷的比較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占祺;對鋼琴協(xié)奏曲《走進新時代》中鋼琴演奏技法的研究及其部分作品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叢麗娜;城市舊居住區(qū)環(huán)境再生與發(fā)展研究1950~2000[D];天津大學;2010年
3 王濟康;信息資源管理視角下的企業(yè)文化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4 馬立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5 李鑫;元雜劇男主角形象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余剛;多元一體視角下的兵團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1年
7 劉玉芳;京族文化與學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毛增鋒;近代福州倉山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劉立杰;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10 李瓊;城市化進程中民族旅游地文化多樣性保護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亞琴;民族唱法及語言淺談[J];中國音樂;1982年04期
2 劉慧琴;建立民族唱法中的繼承與借鑒[J];中國音樂;1987年04期
3 單敏;論民族唱法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宿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4 于淑巖;民族唱法的要點[J];中國音樂;1985年02期
5 李陽;論民族唱法中的基本要素[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薛丹;;民族唱法的繼承和發(fā)展[J];戲文;2006年02期
7 邵寶強;民族唱法八要歸納[J];北方音樂;1983年04期
8 司瑞芝;民族唱法淺議[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9 周為民;對民族唱法的幾點思考[J];中國音樂;2000年02期
10 徐楓;談民族唱法的五個關鍵問題[J];藝術教育;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建華;;“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運用[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2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曉輝;俞晨杰;楊燁;;美聲與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測試分析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3 莊民權;;聲樂訓練的民族化問題[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4 陳茉玲;;歌唱呼吸散論[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5 楊曙光;;多維文化視野中的專業(yè)聲樂教育——首屆中國大眾音樂高層論壇暨2005年《中國大眾音樂年鑒》年會上的講話[A];首屆中國大眾音樂高層論壇暨2005年《中國大眾音樂年鑒》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苗鴻信;;我國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7 施王偉;;談現(xiàn)代歌曲創(chuàng)作的走向[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8 孫曉春;;略論民族聲樂作品的處理與表現(xiàn)[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9 聶秀娥;;弘揚音樂文化 服務和諧社會[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曹翠省;;論民族歌唱演員的全面修養(yǎng)[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小瑩;民族唱法的路不止一條[N];中國藝術報;2004年
2 李曦曦 胡佳軼;“千人一嗓”太單調 民族唱法缺個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3 李小瑩;民族唱法要多樣化[N];中國藝術報;2004年
4 李小瑩;民族唱法應該“萬紫千紅”[N];中國藝術報;2004年
5 記者 伍斌;青歌賽民族唱法千人一嗓[N];解放日報;2010年
6 陳迅雷;淺談民族唱法[N];貴州民族報;2005年
7 蔡際洲;兼收并蓄 和而不同[N];音樂周報;2002年
8 丁雅賢;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yè)創(chuàng)建50周年回眸(一)[N];音樂周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周靜 沈仕衛(wèi) 實習生 季節(jié) 王晶 段成柱;貴州最適合用民歌來抒發(fā)[N];貴州日報;2008年
10 馬潔;“千人一面”辯[N];音樂周報;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湛;我國民歌演唱藝術的多元化與發(fā)展趨勢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彭黃;民族唱法個性化的探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0年
3 李倩茹;從民族唱法“學院派”與“原生態(tài)”的爭論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構建[D];西南大學;2006年
4 薛曉燕;試論民族唱法女高音的嗓音調節(jié)[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琰;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共融性問題考察與反思[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6 郭淼鉻;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音色差異成因初探[D];溫州大學;2011年
7 王娜;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8 馮淵;從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民族唱法比賽透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芳芳;論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響[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10 張慧勇;“三種唱法”之我見[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本文編號:17887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78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