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釋義學與聲樂表演的意義
本文選題:伽達默爾 + 聲樂作品 ; 參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5期
【摘要】:正20世紀前半葉,狄爾泰等人為代表的(Dilthy,1833—1911)近代釋義學理論受到科學主義和形式論大潮的沖擊,已很少有人提及。盛行一時的在歷史眼界中"重建"作品意義的觀點亟待被一種全新的解釋學觀念
[Abstract]: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 represented by Dilthey et al. (1833-1911), was impacted by the tide of scientism and formalism, which has been seldom mentioned. The prevailing view of "rebuild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ks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is in urgent need of a new hermeneutics concept.
【作者單位】: 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學院;
【分類號】:J61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才勇;;伽達默爾的藝術解釋學[J];哲學動態(tài);1987年09期
2 王康艷;試論古希臘哲學對伽達默爾解釋學的影響[J];唐山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3期
3 何衛(wèi)平;;概念史的分析:伽達默爾解釋學的方法與實踐[J];中州學刊;2007年02期
4 趙全洲;;再論伽達默爾哲學的分期問題[J];學術交流;2008年02期
5 高建民;;伽達默爾視域中的黑格爾辯證法精華——對《黑格爾的辯證法:五篇解釋學研究論文》的現(xiàn)象學分析[J];宜賓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鄧安慶;評伽達默爾藝術真理中的相對性[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6期
7 汪行福;解釋學:意義的理解還是意識形態(tài)批判?──伽達默爾和哈貝馬斯的解釋學之爭[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8 劉家亮;“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兼詮釋學經(jīng)驗范疇述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孫周興;;重溫德法之爭[J];博覽群書;2003年11期
10 黃蘊智,李茵;洞喻重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尚武;;伽達默爾和哈貝馬斯的詮釋學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2 張能為;;伽達默爾與形而上學問題[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3 王俊;;超越詮釋學與意識形態(tài)之爭的哲學嘗試——利科對詮釋學與意識形態(tài)之爭的批判研究[A];法國哲學的現(xiàn)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4 葉遠厚;;電影的儀式價值與和諧社會[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5 王淑花;;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與古典著作解讀的批判[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6 何華;;解讀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語言轉向[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7 何衛(wèi)平;;伽達默爾為何批評接受美學?[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8 宗廷虎;;錢鐘書的理解修辭理論[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9 潘德榮;;詮釋學:理解與誤解[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彭啟福;;理解、解釋的限制與批評的自由——對赫施新方法論詮釋學的一種解讀與批評[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洪波;《中國人民解放軍音樂經(jīng)典文獻庫》聲樂作品卷面世[N];中華讀書報;2011年
2 余匡復;聽伽達默爾演講[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楊子巖 楊向蕊;用音樂拉近距離[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4 章樂天 (書評人);一位純粹哲學家的純粹生涯[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5 洪漢鼎;百歲西哲寄望東方[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李勃;為這位高個子老人鼓掌[N];學習時報;2002年
7 章國鋒;伽達默爾:現(xiàn)代闡釋學之父[N];北京日報;2002年
8 本版編輯 美國Richard E.Palmer 周兮吟 譯 臺灣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郁振華;伽達默爾:跨文化理解和對話是至關重要的[N];社會科學報;2007年
9 馬正建;傳遞友誼的藝術之花[N];解放軍報;2009年
10 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 吳霜;一位歌者和她的心聲[N];音樂生活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關英菊;從“獨白”到“對話”[D];吉林大學;2008年
3 黃偉;返回藝術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學;2006年
4 馮茁;論教育場域中的對話[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孫麗君;哲學詮釋學視野中的藝術經(jīng)驗[D];山東大學;2005年
6 周險峰;教育文本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凱;孟子的詮釋思想[D];山東大學;2008年
8 梅景輝;生存與理解[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覃世艷;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學批判[D];蘇州大學;2006年
10 武飛;法律解釋:服從抑或創(chuàng)造[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帆;翻譯研究中的哲學詮釋[D];廣西大學;2007年
2 常春雨;伽達默爾解釋學的實踐哲學轉向[D];山西大學;2007年
3 韓慧彬;走在理解途中[D];廈門大學;2007年
4 馬秀春;哲學詮釋學視域下教育觀的重新審視[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杜春峰;伽達默爾的法律解釋學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莉;伽達默爾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7 李齊;伽達默爾解釋學真理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黃文前;試論“視域融合”[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9 郭健;伽達默爾實踐哲學對科學理解、傳授的方法論意義[D];黑龍江大學;2007年
10 盧慧慧;從闡釋學的角度分析《聊齋志異》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D];中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780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77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