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維吾爾《十二木卡姆》中的個人創(chuàng)造——以和田地區(qū)《十二木卡姆》為例
本文選題:維吾爾《十二木卡姆》 + 和田地區(qū)《十二木卡姆》。 參考:《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以維吾爾木卡姆尤其是和田《十二木卡姆》中之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為研究個案,彰顯傳承人尤其是代表性傳承人在維吾爾木卡姆的形成乃至存續(xù)過程中所具有的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進而為我國當前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政策制定的因素中應該極力關(guān)注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血肉文本"或"關(guān)鍵載體"——"人"提供有力、有理的依據(jù),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使之能夠健康地存續(xù)和發(fā)展。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creativity of the individual in Uygur Mukam, especially in Hotan's Twelve Mukam, as a case study.Highlighting the vital role of the inheritors, especially the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s, in the formation and even survival of Uygur Mukam,Therefore,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lesh and blood text" or "key carrier"-"human" in 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our country among the factors of our country's curr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olicy.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our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so that it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healthily.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基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蒲杏媱澘茖W研究重點項目“新疆和田地區(qū)《十二木卡姆》的調(diào)查研究”中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XJEDU2008I22)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桂珍;面向數(shù)字化時代的高校藝術(shù)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2 王在暢;;我國古代笛屬樂器分析研究[J];電影評介;2006年18期
3 尹萍;試論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鄭榮達;曾侯乙編鐘復制的音律定位研究[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5 楊和平;關(guān)于“中西音樂關(guān)系”若干問題的初步思考[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6 伍國棟;20世紀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的拓展(上)[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劉永福;傳統(tǒng)七聲音階之疑[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蔡際洲;黃翔鵬先生的音樂學科理論思想[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9 吳志武;談“均”與“宮”[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劉永福;也談“七律定均、五聲定宮”[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艾娣雅·買買提;文化與自然:維吾爾傳統(tǒng)生態(tài)倫理研究[D];新疆大學;2003年
2 郭克儉;豫劇演唱藝術(shù)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3 楊玉成;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tǒng)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4 章華英;古琴音樂打譜之理論與實證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6年
5 曾智安;清商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6 相西源;20世紀中國交響音樂作品中的主題構(gòu)造形態(tài)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7 王英睿;二十世紀的中國箏樂藝術(shù)[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8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9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10 鄭俊暉;朱熹音樂著述及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米永盈;《九歌》音樂特色之文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志遠;施光南歌曲創(chuàng)作民族特色的形態(tài)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胡遠慧;湘西保靖縣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調(diào)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袁薇;論西域音樂文化中的龜茲樂[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何笛;音樂新課標的改革與實施[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6 朱玉江;鹽城淮劇傳承的考察與本土音樂課程建構(gòu)[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解曉靜;新時期大眾音樂中的女性意識解讀[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6年
8 蔡遠鴻;高師聲樂教學透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曉霞;唐教坊曲子曲名樂調(diào)源流考[D];山西大學;2006年
10 夏敏;烏圖阿熱勒村蒙古長調(diào)民歌傳承的考察與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景蔚崗;晉北笙管樂字譜考略[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2 楊民康;論傣族南傳佛教儀式音樂的分類方法[J];音樂研究;2003年01期
3 科大衛(wèi);國家與禮儀:宋至清中葉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本文編號:17366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73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