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20-40年代古詩詞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特點及演唱技巧探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19 22:07
本文關鍵詞:中國近現代20-40年代古詩詞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特點及演唱技巧探究 出處:《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中國本土文化的積淀是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文化做為一種生產生活凝練的精神產品,其生產過程和物流過程具有無形化、靈感化、難以保存和批量生產等特點。在中國漫長的音樂發(fā)展歷程中,中國近現代通常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個階段。這一時期是一特殊歷史階段,在這時期里,西洋文化、革命思潮大量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其中,在音樂文化中,大量西洋音樂風格和流派傳入我國,對我國傳統的音樂創(chuàng)造產生了巨大沖擊。在東西方兩種不同音樂流派和風格的激烈碰撞與相互交融中,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該類歌曲的突出特點是:以近現代西方歌曲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和編曲,以中國古代的詩詞填在曲譜中,形成了既具有中國古典神韻,又具有西方現代藝術氣息的音樂風格。 本文主要采用例證法、文獻檢索法、綜合分析法,結合自己的演唱學習和實踐探索,對中國近現代20-40年代古詩詞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特點及演唱風格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中國近現代古詩詞藝術歌曲形成背景、概念以及發(fā)展的問題進行了主要闡述。 2.中國近現代20-40年代古詩詞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特征研究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音樂發(fā)展進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啟蒙、模仿、探索階段。此時代的古詩詞藝術作品在題材、體裁、曲式結構、調式調性布局等方面都運用了西方的創(chuàng)作技法以及本國的民族音樂風格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國的藝術歌曲在形式內容上充分體現了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本章筆者選擇具有時代特點的代表性作品的《大江東去》、《花非花》、《自君之出矣》為例,對代表人物及各時代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了具體分析。通過對實例作品的調式調性、曲式結構、體裁、鋼琴伴奏等音樂特征來分析這一時期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闡述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從啟蒙階段開始各個階段的藝術特征。 3.中國近現代20-40年代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風格研究 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最后的完成不僅只是創(chuàng)作者對風格的把握,這同時也要求者演唱這有比較好的歌唱素養(yǎng),歌唱技巧。聲樂表演者的歌唱技巧以及對聲樂作品的把握、理解、再創(chuàng)造從某方面來講它的優(yōu)劣程度對本身這部作品的內涵正確傳送占有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從演唱技巧的案頭準備、呼吸與氣息把握、及韻味情感的表達闡述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所要具備的要素,重點強調在對歌曲本身的理解下對古詩詞內涵、情景、情感的表達,以實現歌曲、歌者與聽眾的共鳴。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616.2;J61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戴鵬海;永遠的黃自——紀念黃自先生百年誕辰(1904-2004)[J];福建藝術;2005年01期
2 郝建紅;;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概念問題[J];黃河之聲;2007年09期
3 胡天虹;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4 鄧四春;青主的音樂創(chuàng)作觀及其音樂創(chuàng)作[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2年02期
5 林德富;20世紀初期音樂結構的重大變化[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6 李靜;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重要篇章[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汪毓和;關于藝術歌曲之我見[J];人民音樂;1999年09期
8 廖輔叔;從藝術歌曲的定名說起[J];人民音樂;1999年09期
9 汪毓和;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問題——簡評聲樂教授宋承憲先生[J];人民音樂;2000年10期
10 彭根發(fā);;關于中國當代藝術歌曲定位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7年09期
,本文編號:13095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309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