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維西縣傈僳族《瓦器器》
發(fā)布時間:2017-10-04 13:15
本文關鍵詞:論維西縣傈僳族《瓦器器》
【摘要】: 在進行三江并流民族民間音樂的瀾滄江部分的考察中,本人開始接觸維西傈僳族的《瓦器器》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翻閱有關資料后,本人發(fā)現(xiàn)學術界對于《瓦器器》的研究存在著零散簡單、缺乏系統(tǒng)性的缺憾,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諸如:《瓦器器》的定義、來源、傳說、內容、結構、審美等,因此,對《瓦器器》進行系統(tǒng)整理并確立專題研究是可行的。本人采用采風、記譜、調研等實地田野考察等工作方法,科學真實地記錄其舞譜、曲譜,完善其科研內涵,有利于《瓦器器》的傳承、保護及合理利用。 對于《瓦器器》的研究,文中首次涉獵的有:對比《瓦器器》與《阿尺木刮》、《刮且》的異同;比較《瓦器器》各地版本的差異;探索《瓦器器》與《你當擺本》、傈僳季節(jié)月的關系;挖掘《瓦器器》中“十二腳”的內涵與圈舞轉動方向的特定含義;首次發(fā)現(xiàn)并整理《瓦器器》伴奏樂器“三大件”之一的“起本”調弦法、“菊律”旋律唱名法;自定義設置《瓦器器》舞步的主要符號;分析涉及《瓦器器》音樂審美心理的“和諧之美”與“大樂之美”等。 應該說此項研究,有利于傈僳族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傈僳族民族發(fā)展史研究提供佐證,對豐富民族音樂研究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案例。
【關鍵詞】:維西 傈僳族 《瓦器器》 藝術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607
【目錄】:
- 論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緒論6-9
- 第一章 傈僳族《瓦器器》之縱橫比較9-15
- 第一節(jié) 傈僳族《瓦器器》與本族同類歌舞之橫向比較9-11
- 第二節(jié) 傈僳族《瓦器器》各地版本之縱向比較11-15
- 第二章 傈僳族《瓦器器》的表現(xiàn)內容與形式15-44
- 第一節(jié) 傈僳族《瓦器器》的表現(xiàn)內容15-21
- 一 《瓦器器》與《你當擺本》之比較15-20
- 二 《瓦器器》與傈僳“季節(jié)月”之對應20-21
- 第二節(jié) 傈僳族《瓦器器》的形式21-44
- 一 《瓦器器》的舞21-26
- (一) 舞蹈服飾21-22
- (二) 舞步命名法22-24
- (三) 基本舞蹈動作24-25
- (四) 圓圈舞的轉動方向:“推石磨”還是“進螺絲”25-26
- 二 傈僳族《瓦器器》的樂26-39
- (一) 樂器概述26-31
- (二) 器樂演奏形式31-39
- 三 傈僳族《瓦器器》的歌39
- 四 傈僳族《瓦器器》的綜合性39-44
- 第三章 傈僳族《瓦器器》的審美44-53
- 第一節(jié) “和諧”之美44-50
- 一 樂與舞之“和”46-47
- 二 內容及其隱喻上的“人與自然之和”47-48
- 三 家庭與族群關系的“人與人之和”48-50
- 第二節(jié) “大樂”之美:從“飛”楔入50-53
- 結論53-55
- 參考文獻55-57
- 感謝詞57-58
- 附圖: 起本、菊律、吉資等58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曉俊;劉承華;;中國當代音樂文化研究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年01期
2 羅小平;試析音樂心理學在音樂學研究中的作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周菁葆;古代黎族的音樂舞蹈[J];中國音樂;2005年01期
4 黃厚明,陳云海;中國史前音樂文化狀況初探[J];中原文物;2002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貞;中國大眾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陸興忍;走向女性主義日常生活詩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楊曦帆;“藏彝走廊”樂舞文化選點考察與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石俊玲;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藝學的新問題[D];河北大學;2006年
2 張汝山;當代時尚模特文化審美透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馬梁;漢字音樂文化學研究釋例[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蘇文寶;日常生活審美化批判:審美的沉淪與超越[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708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9708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