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時期的音樂與神學關系初探
本文關鍵詞:教父時期的音樂與神學關系初探
更多相關文章: 教父時期 音樂 神學 關系 美 和聲 新歌 基督宗教
【摘要】: 根據西方音樂的淵源和基督宗教的歷史無法分割的關系,針對當今音樂與神學的內在關系的隔閡,本文提出了幾個問題:為什么基督宗教的崇拜儀式,開創(chuàng)了整個西方音樂的歷史?音樂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又有何等重要的意義?音樂與神學有著怎樣的關系——音樂屬于神學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是屬于神學之外的卻與其有聯(lián)系的一個學科?探討本文提出的問題必須研究教父時期的神學思想。本文以翻譯原典和邏輯分析的方法探討教父時期音樂與神學的關系,共分五個部分。 (一)通過解讀《圣經》中的有關音樂的啟示,追溯到教父音樂思想的源頭。由以下四個部分的探討展開:《圣經》中的音樂的祖師在人類生存中的作用,上帝對音樂的規(guī)定,音樂在人與上帝之間,音樂與獻祭,并歸納了音樂在人與上帝之間所構建的關系:上帝之言→人的內心→奏響音樂→人的內心受音樂的感動→贊美并分享上帝之言。圣靈、律法、拯救與人的生命和幸福通過音樂緊緊相連。 (二)論證新歌與和聲在教父時期所代表的神學內涵。教父們認為新歌代表著耶穌基督,是創(chuàng)立世界的原則,是永恒不變的真理,是上帝的救贖計劃。和聲代表了新舊約之間和諧為一體的關系,以及人通過耶穌基督和上帝建立的關系,以耶穌基督為主音的調式體系中的和聲是宇宙間的一切法則。新歌與和聲所包含的要義正是《新約》的核心要素。 (三)分析教父們在神學文論中運用的音樂理論,以及在音樂論著中以神學為主題的著述,音樂與教義兩者彼此互為闡釋的關系申明了在教父的思想中兩者是由同一個神學根基所構建,本章通過音樂術語、樂器、音樂與神學中的數三個部分論證這一點。教父們并不是簡單的將基督教的教義賦予音樂術語、樂器和數,他們對其中的內在邏輯關系作了深刻的論述。 (四)考察教父們指導音樂實踐或教會禮拜儀式的具體理念。本章分析了音樂與神學內在關系的實踐理念是什么?在教會的救贖使命中音樂起著怎樣的作用?在這一點上,教父堅持音樂的實踐工作就是唱新歌。這意味著歌唱耶穌基督的救贖。相比之下,舊歌就意味著沒有得到基督救贖的生命。音樂內在的美(新歌,上帝之道)為人類與上帝的和解構建了橋梁,并使靈魂重生。 (五)首先總結了教父以基督宗教的教義為基礎所建立的音樂神學思想。其次,討論教父時期關于美的認識:物體的美次于形而上之美,因為美的本源就是上帝。教父們沒有否定物體的美,然而,美的準則不是依據感官對經驗世界的感受,而是依據超驗世界的形而上之美即上帝之道。在教父時期音樂與美所闡釋的共同對象是上帝之道,因為音樂真實地將上帝之道——無形之美顯現在人的靈魂里。
【關鍵詞】:教父時期 音樂 神學 關系 美 和聲 新歌 基督宗教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609.1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導論9-15
- 第一章 教父音樂思想的背景——《圣經》的啟示15-30
- 第一節(jié) 音樂的祖師15-16
- 第二節(jié) 上帝對音樂的規(guī)定16-18
- 第三節(jié) 音樂在人與上帝之間18-24
- 一、音樂與圣靈18-20
- 二、音樂與生命及拯救20-22
- 三、音樂與歡樂22-23
- 四、音樂與律例23-24
- 第四節(jié) 以頌贊為祭24-25
- 小結25-30
- 第二章 早期教父關于新歌與和聲的神學闡釋30-42
- 第一節(jié) 新歌30-33
- 第二節(jié) 和聲33-40
- 一、宇宙和聲33-36
- 二、教會和聲——人與上帝、人與人的之間的新關系36-39
- 三、新舊約之間的關系——和聲39-40
- 小結40-42
- 第三章 教父時期神學中的音樂理論與音樂理論中的神學42-59
- 第一節(jié) 音樂術語中的神學涵義42-46
- 一、歌曲與贊美詩42-44
- 二、和聲44-46
- 三、唱詩班、領唱人、指揮46
- 第二節(jié) 樂器46-51
- 一、道成肉身——完美的樂器46-48
- 二、人的身體是樂器48-49
- 三、精神與和聲的原動力49-51
- 第三節(jié) 音樂與神學之中的數51-59
- 第四章 教父時期的音樂實踐理念——唱新歌59-68
- 第一節(jié) 何謂舊歌59-62
- 第二節(jié) 如何唱新歌62-66
- 小結66-68
- 結語68-74
- 參考文獻74-80
- 致謝80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毓秀;;淺談舞蹈藝術的綜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陳波;;論指揮美學在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的升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3 謝健;馮建國;;李煜詞中的女性審美意象和藝術自敘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劉康凱;;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爭中三種替代性理論方案考察[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楊芳;;論現代水墨的精神特質[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6 許英英;矯蘇平;;談空間序列的節(jié)奏[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7 肖晴;;符號中的美與設計思維——波特蘭市政廳的形象與精神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1期
8 莊英邦;;淺論舞蹈中的意境美[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楊芳;;谷文達和中國當代抽象水墨藝術[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張培;孟朝;聶慶娟;王中華;李艷;;園林藝術與音樂藝術的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飛;喻曉;;論設計的客觀性[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徐心希;;泉州書院、社學的發(fā)展與朱熹理學思想的深化[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吳中光;;美與天文學革命[A];第六屆海峽兩岸天文推廣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王天銳;;淺議貴州民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5 徐軍;;多彩的旋律——論音樂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年
6 譚家健;;《左傳》美學思想札記[A];《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C];2009年
7 陳偉;陳正勇;;20世紀早期中國流行歌曲的文學性[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鄒紅;;焦菊隱的“戲劇—詩”觀念及對當代話劇的啟示[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9 姚朋;;淺析事件因素對風景園林場所感的影響[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10 程曉曦;單軍;;地域性城市設計與研究的邏輯理念——以青海省海南州恰卜恰鎮(zhèn)城市設計為例[A];2007中國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規(guī)劃成果博覽會、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4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5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8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黨榮;室內外空間環(huán)境的融合與統(tǒng)一[D];河北大學;2009年
2 曹藝;論漢字體設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陳哲;中國傳統(tǒng)紋飾在現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董鳴;絲網版畫的印痕魅力[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孫方旭;論汪立三鋼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蘊“層次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平安;探驪中國武術中“黃金分割”思想[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汪洵;蕭紅小說的感傷品格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王秀梅;休閑食品包裝的趣味性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孫琦;基于產品意象的感性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948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89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