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祭祀”儀式音聲的考察與研究
本文關鍵詞:“成吉思汗祭祀”儀式音聲的考察與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儀式對象 儀式音聲 文化記憶 社會變遷 國家在場 族群認同
【摘要】:成吉思汗祭祀是人類文化史上超越時空的蒙古族祭祀文化景觀。本文通過對儀式對象和相關研究成果客觀的梳理,尋找祭祀文化研究的不同路徑,以儀式音聲為研究視角,并將其納入到蒙古族信仰及儀式環(huán)境中,結合文化記憶、社會變遷、國家在場、族群認同等理論層面,探究、闡釋成吉思汗祭祀音樂文化。
【作者單位】: 包頭師范學院;中央音樂學院;
【關鍵詞】: 儀式對象 儀式音聲 文化記憶 社會變遷 國家在場 族群認同
【基金】:2012年,課題《成吉思汗陵儀式音聲景觀研究》獲準上海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子課題,課題編號12YS202
【分類號】:J607
【正文快照】: 儀式是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非常突出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儀式音聲更是儀式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儀式音聲與其象征意義,是近年來民族音樂學學科較為關注的研究視角。本文通過對儀式對象及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評述,尋找文化研究中的不同路徑,以儀式音聲為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高丙中;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藍達居;歷史人類學簡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3 費孝通;文化自覺 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國際人類學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J];民俗研究;2000年03期
4 曹本冶;;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彭兆榮;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志華;謝雪嬌;;唐卡符號在社會變遷中的建構與解讀——以德格八邦噶瑪噶孜唐卡畫的田野調查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2 趙曦;趙洋;;全球化視野中羌族釋比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對話分析——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中)[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3 趙曦;趙洋;;羌藏文化對話發(fā)展中的羌族釋比文化——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4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識·遺產(chǎn)資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5 張愛華;岳少華;;中醫(yī)興衰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從“廢止中醫(yī)”案到赤腳醫(yī)生制度[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洪九來;;在場與追憶——《東方雜志》建構“辛亥革命”話語的歷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7 劉偉;張佩佩;;南京國民政府國慶紀念中的辛亥記憶[J];安徽史學;2011年03期
8 吳建冰;李作華;;稻作文化旅游與旅游發(fā)展若干問題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18期
9 廖瑩;;以城市雕塑為例闡釋地域性公共藝術建設的意義——黔東南地區(qū)下司縣入口城市雕塑設計[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5期
10 華智亞;;族譜、民俗生活與村民的記憶——對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珂;吳斐瓊;;現(xiàn)代虛擬港與集體記憶強化:遺產(chǎn)保護規(guī)劃的另類嘗試[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劉春;;解析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的契合——以傳統(tǒng)懸魚造型圖案在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中的運用為例[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5 周敏浩;劉彥蕊;;社會變遷的基本理論范式與表現(xiàn)形式評述[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6 史艷蘭;;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石林景區(qū)導游詞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7 張?zhí)抑?;存在的幾副面孔——從《入梅叢書》看199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語言與現(xiàn)實[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陳靜靜;孫信茹;楊星星;胡特;郭建斌;;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云南·視角·案例[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9 麥尚文;;價值傳播與社會認同——《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價值觀呈現(xiàn)與傳播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劉向永;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nóng)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5 艾娟;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鄧群剛;集體化時代的山區(qū)建設與環(huán)境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8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9 鄭慧;商會的經(jīng)濟學性質與集體行動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海亮;競技武術的誕生[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黃美玲;略論北京奧運會與中華民族精神[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盛毓;論學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覺及其運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董素云;民族福利與民族認同的建構[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羅美玲;從宗族儀式到民族節(jié)日[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謝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婦女權利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孟振興;大瑤山盤瑤木薯酒工藝的科技人類學考察[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張e,
本文編號:8866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88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