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地區(qū)“漫瀚調”演唱研究
本文關鍵詞:冀北地區(qū)“漫瀚調”演唱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漫瀚調演唱 冀北地區(qū) 傳承發(fā)展
【摘要】:漫瀚調植根于中國北方草原豐沃的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是蒙古族、漢族在長期休戚與共的生活中,共同培育澆灌的藝術之花。她是蒙漢人民音樂文化交融的結晶,是一百多年來蒙漢族人民歷史思想和藝術的積淀,是蒙漢族人民團結的紐帶和象征。 漫瀚調是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蒙古族民歌為基調,以漢族唱法為風格,精妙糅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歌種,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特點。其腔調熱情豪放,旋律樸實新穎,語言樸素無華,深受人民的喜愛。漫瀚調在內蒙古西部地區(qū)和晉、陜、冀等周邊地區(qū)也廣為流傳,是一筆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存。眾多學者對漫瀚調的關注與研究,正是由于這一歌種具有特殊的內涵與神韻。 筆者以流行于冀北地區(qū)的漫瀚調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生成與發(fā)展的總體面貌,及其音樂、歌詞等進行深入的探究,并對其在多元化的環(huán)境中存在的價值及對在聲樂表演和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啟示進行簡明的論述。尤其是把漫瀚調藝術置于發(fā)祥地鄂爾多斯草原準格爾旗和內蒙古、冀北山區(qū)民歌藝術的總體背景下進行審視、探索和研究,反映了近百年來漫瀚調的發(fā)展輪廓,彌補了漫瀚調研究中理論深度上的不足。對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發(fā)展漫瀚調這一久唱不衰的民族民間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漫瀚調演唱 冀北地區(qū) 傳承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61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緒言9-11
- 第1章 冀北地區(qū)漫瀚調簡介11-19
- 1.1 產生背景11-14
- 1.1.1 漫瀚調的起源與形成11-13
- 1.1.2 冀北地區(qū)漫瀚調的產生13-14
- 1.2 發(fā)展脈絡14-17
- 1.2.1 解放前漫瀚調16
- 1.2.2 解放后及文革期間16-17
- 1.2.3 改革開放以來17
- 1.3 流行地域17-19
- 第2章 冀北地區(qū)漫瀚調演唱探究19-35
- 2.1 音樂特點19-24
- 2.1.1 題材及音樂風格19-21
- 2.1.2 旋律特征21-23
- 2.1.3 歌詞特征23-24
- 2.2 演唱形式24-26
- 2.2.1 對唱24-25
- 2.2.2 打坐腔式25-26
- 2.2.3 酒席對唱26
- 2.3 呼吸與發(fā)聲26-30
- 2.3.1 氣息的控制26-27
- 2.3.2 嗓音的運用27-29
- 2.3.3 鼻腔的運用29-30
- 2.4 方言的運用與吐字特點30-31
- 2.4.1 對周邊方言的運用30-31
- 2.4.2 吐字特點31
- 2.5 戲曲藝術在漫瀚調中的體現31-35
- 2.5.1 一曲多詞31-33
- 2.5.2 伴奏器樂33-34
- 2.5.3 音樂唱腔34-35
- 第3章 對冀北地區(qū)漫瀚調演唱的展望35-41
- 3.1 對美聲、民族唱法中有益成分的借鑒35-37
- 3.2 對漫瀚調傳承的展望37-41
- 3.2.1 培養(yǎng)傳承人,強化傳承人的演唱技巧及文化素質37-38
- 3.2.2 漫瀚調發(fā)展多元平臺的構建38-41
- 第4章 對冀北地區(qū)漫瀚調的思考41-50
- 4.1 存在價值41-45
- 4.1.1 文化傳播價值41-42
- 4.1.2 娛樂經濟價值42-43
- 4.1.3 審美價值43-45
- 4.2 啟示45-50
- 4.2.1 對聲樂表演的啟示45-47
- 4.2.2 對聲樂教學的啟示47-50
- 結語50-51
- 參考文獻51-54
- 附錄54-55
- 致謝5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鈺;;涉獵宋詞一得[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79年01期
2 袁翔珠;;論民歌藝術中的少數民族習慣法[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揭冰;;文化產業(yè)視野下的民歌傳承[J];學術交流;2009年10期
4 陳檣;淺談中國民歌藝術[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劉茜;;淺談民歌藝術的研究范疇[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年02期
6 尚飛林;;保護和發(fā)展民歌文化遺產任重道遠——由陜北民歌大賽引發(fā)的思考[J];音樂天地;2007年05期
7 吳昌;;民歌與民俗——鄂西北“喪歌”初探[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8 ;民歌起源應作具體分析[J];音樂世界;1987年09期
9 陳家柳;;侗族民歌藝術及其審美[J];民族藝術;1990年01期
10 喬木;對民族音樂繼承與發(fā)展的幾點看法[J];承德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張燕;;保護發(fā)展民歌藝術的功臣——聽専恩鳳老師唱歌有感[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二0一一年)[C];2011年
2 潘世東;龔玉華;;漢水流域漢民族民歌村民歌文化生態(tài)溯源[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3 潘照東;;開拓 和諧 繁榮——論西口文化的核心精神[A];論草原文化(第七輯)[C];2010年
4 董茉;;冀東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A];2011京津冀區(qū)域協作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王威;;美妙的天籟——黑龍江流域三小民族民歌比較研究[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藍天 整理;漫瀚調藝術的形成、發(fā)展及成就大事記[N];鄂爾多斯日報;2010年
2 楊連成;“沙田民歌”傳人吳金喜、陳社金[N];光明日報;2007年
3 鄧明 白培生 歐陽資文 何光晉;嘉禾挖掘和提升民歌藝術[N];湖南日報;2006年
4 記者 路艷霞;國家大劇院迎來國際民歌博覽音樂周[N];北京日報;2008年
5 汪建根;太原:用民歌打造城市名片[N];中國文化報;2007年
6 通訊員 肖怡偉邋王軍 萬金明;桑植榮膺“中國民歌之鄉(xiāng)”稱號[N];湖南日報;2008年
7 衛(wèi)平;發(fā)揚光大蒙古族長調民歌藝術[N];錫林郭勒日報;2008年
8 李云平;保護蒙古族長調藝術不光是藝術家的事[N];中國改革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李運濤木佳 見習記者張文德;五天“唱”定300億[N];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
10 何豐倫;家庭相傳能否承揚傳統(tǒng)文化[N];西部時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楊瓊;論近代漠南蒙漢移民音樂[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慧;冀北地區(qū)“漫瀚調”演唱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曹曄;鄂爾多斯準格爾旗漫瀚調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陳曦;民俗學視野下的漫瀚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付培;內蒙古準格爾旗漫瀚調傳承變異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5 張麗娟;奇附林漫瀚調演唱藝術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6 高瑞峰;聲震高原云逐月[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張艷花;以“走西口”為題的西部民歌藝術特色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8 郭亞麗;內蒙古漫瀚調民歌的演唱藝術特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9 王芳;內蒙古西部民歌演唱特色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10 楊文娟;音樂文化學視野下的漫瀚調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057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80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