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一Ⅱ》、《紋》看中國當代電子音樂作品中的若干藝術特色
發(fā)布時間:2017-09-04 03:06
本文關鍵詞:從《太一Ⅱ》、《紋》看中國當代電子音樂作品中的若干藝術特色
更多相關文章: 電子聲學音樂 計算機音樂 中國電子音樂 許舒亞 安承弼 民族化符號 雙主體 實時控制 聲音構建方式 瓦式結構
【摘要】: 電子(聲學)音樂作曲(Electroacoustic Music Composition)由于在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作品演出(回放)過程中以計算機、音頻制作軟件和相關電子設備為操作主體,而又被稱為“高尖端作曲法”,是作曲體系中的一個分支。追溯電子音樂的發(fā)展史,它于上世紀50年代初年登上并開始活躍于歐洲的音樂舞臺,到了80年代傳入中國,而國內(nèi)電子音樂真正發(fā)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并樹立起自我特色更是到了90年代初。 科技的發(fā)展一方面給作曲家?guī)砹烁嘤袆e于傳統(tǒng)聲學樂器的“樂器”(即電子設備)作為新的創(chuàng)作工具,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tǒng)樂音體系和12音體系,將噪音因素納入,甚至作為音樂的主體出現(xiàn)于音樂作品中。這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的樂音音樂美學范疇,并且將音樂置于一個更為寬泛和廣‘闊的,可謂是一切“聲音”的范疇之中。但另一方面,隨著聲音范疇的拓寬和素材的“取之不盡”,音樂作品在創(chuàng)新之余,也給作曲家在音樂的思想內(nèi)涵,凝聚力以及風格化和邏輯性等音樂語匯的樹立方面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和考驗。 本論文欲以兩部創(chuàng)作與不同時代,風格獨特迥異,且體裁近似的電子音樂作品為實證,分析并梳理當代中國電子音樂作品中的若干藝術特色。這兩部作品分別是,許舒亞為長笛獨奏和電子音樂而作的《太一第二號》(1991);安承弼為中提琴獨奏與現(xiàn)場電子音樂裝置而作的《紋》(Moo·Nui)(2002)。文章通過闡述其各自的創(chuàng)作技法,創(chuàng)作思維和創(chuàng)作理念,結合實際鳴響與譜例文本兩個維度對作品進行立體化的個體藝術特色梳理以及綜合比較梳理。兩部作品不僅體現(xiàn)了由于時代的差異在客觀上對創(chuàng)作手段帶來了制約,如電子設備,軟、硬件條件所帶來的不同處理方式和表演方式。也體現(xiàn)了因作曲家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哲學、美學思想在主觀創(chuàng)作上所賊予作品的不同內(nèi)涵。 兩位作曲家以不同的“敘事方式”、構建方式和思維方式在作品風格上展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音樂性格和各自鮮明的特點。他們雖然都運用了這個孕育于歐洲亦成長于歐洲的音樂體裁和表達方式,但卻勾勒出了烙寫著個人風格印記的音樂圖畫。不同工具的使用和不同的創(chuàng)作角度都是作曲家對自己某種音樂理念的實踐與檢驗。如何在音色創(chuàng)新的同時形成并堅持“自我”的音樂語言風格,如何在紛繁多彩的聲音世界里追求某種隱性且本源化的統(tǒng)一,如何在偌大的聲音范疇中執(zhí)著于音樂的本質——聆聽。這些問題都將在這兩部作品中找到答案。本論文的論述范疇不包括運用MIDI技術創(chuàng)作的電子音樂或由電聲樂器演奏的電子音樂。
【關鍵詞】:電子聲學音樂 計算機音樂 中國電子音樂 許舒亞 安承弼 民族化符號 雙主體 實時控制 聲音構建方式 瓦式結構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619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4
- 第一章 作品《太一Ⅱ》之藝術特色14-41
- 第一節(jié) 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特色簡述14-17
- 第二節(jié) 從詮釋學角度解析作品《太一Ⅱ》17-30
- 一、"疊加式"創(chuàng)作手法體現(xiàn)17-19
- 二、音樂行進中的穿插式解析19-29
- 三、創(chuàng)作特色綜合梳理29-30
- 第三節(jié) 從文化性角度解讀《太一Ⅱ》30-41
- 一、微觀下的多元化形態(tài)與宏觀上的藝術性統(tǒng)一30-32
- 二、作品的哲學立意32-34
- 三、音樂結構布局的特點34-41
- 第二章 作品《紋》
之藝術特色 41-66 - 第一節(jié) 作者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特色綜述41-44
- 第二節(jié) 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簡介44-45
- 第三節(jié) 作品之藝術特色45-66
- 一、聲學樂器聲部的創(chuàng)作技法體現(xiàn)45-58
- 二、電子音樂聲部的構建方式及特點58-62
- 三、中提琴與電子媒介的互動方式及特色62-66
- 結語66-73
- 第一節(jié) 《太一Ⅱ》、《紋》在審美傾向和創(chuàng)作理念的異同66-68
- 第二節(jié) "預制"與"實時控制"68-69
- 第三節(jié) 各自的"一體化"與不同的"重復"特點69-71
- 第四節(jié) 對"工具論"的思考71-73
- 附錄73-79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秋筱;;論中國大陸地區(qū)電子音樂的早期創(chuàng)作特點——以幾部技術風格各異的作品為例[J];音樂傳播;2013年02期
,本文編號:7889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78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