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民歌“妓女悲秋”研究
本文關鍵詞:燕趙民歌“妓女悲秋”研究
【摘要】: 唱敘妓女的小調在我國各地多有流傳。據《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的收集、公開出版,我國各省區(qū)約有五十首。此類歌曲的唱詞,多是表達妓女情感與生活的,有《妓女悲秋》、《妓女悲傷》、《妓女傷懷》、《妓女告狀》等標題,但內容均屬于“妓女”這一相同的文學題材。由于各地區(qū)的文化環(huán)境、歷史風俗、方言土語等不同,使得流傳于不同地區(qū)的“妓女悲秋”調的旋律風格呈現出不同特點。 本文以十數首流傳在燕趙地區(qū)的“妓女悲秋”調為例,通過對其音樂形態(tài)的學理分析,來認識這一音樂品種在中國傳統(tǒng)民歌中的特殊作用,洞悉其所蘊含著的文化內涵。通過研究“妓女悲秋”,喚起理論界對這一題材的認識和重視。 本文結合文化學、社會學與民族音樂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從音樂本體以及文化層面上分別研究“妓女悲秋”調,試圖得出不同流傳地域內“妓女悲秋”調風格各異的結論。 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章,主要通過對妓女的起源、發(fā)展和特點以及妓女與民歌的關系概述,回顧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來為主題研究奠定基礎。 第二章,以流傳在京、津、冀地區(qū)的十七首“妓女悲秋”調為例,從音樂形態(tài)上進行分類和綜合的分析,分析其風格特征以及相似的原因。探究此類民歌音樂形態(tài)與文化內容的有機結合,特別強調的是,這一特殊文學題材維系的民歌,其多數吟唱者并非妓女本人,而是普通民眾以“局外人”的身份來唱敘妓女生活。 第三章,以文化學理論作為指導本文研究的認識論,從文化學角度來思考此類民歌蘊含著的文化學意義。其研究的意義在于告訴世人,我們在研究某一類音樂題材的時候,應多多全面了解被釋歌曲的人文內涵,“妓女悲秋”應得到音樂學者更多的關注與善待。
【關鍵詞】:燕趙民歌 “妓女悲秋” 民歌藝術 學理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607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概論11-18
- 第一節(jié) 妓女與民歌11-14
- 一 妓女的起源與發(fā)展11-13
- 二 妓女的特點及影響13
- 三 妓女與民歌13-14
- 第二節(jié) "妓女悲秋"研究回顧14-16
- 第三節(jié) 本課題研究方法16-18
- 第二章 "妓女悲秋"音樂學研究18-49
- 第一節(jié) 燕趙小調與"妓女悲秋"18-25
- 一 燕趙小調18-19
- 二 何為"妓女悲秋"19-21
- 三 "妓女悲秋"唱詞特點21-25
- 第二節(jié) "妓女悲秋"音樂形態(tài)分析25-45
- 一 "妓女悲秋"分類分析25-30
- 二" 妓女悲秋"綜合分析30-45
- 第三節(jié) "妓女悲秋"音樂學思考45-49
- 一 "妓女悲秋"風格相似的原因45-46
- 二 "妓女悲秋"的演唱者46-49
- 第三章 民歌"妓女悲秋"文化學研究49-54
- 一 "妓女悲秋"的文化學意義49-51
- 二 演唱者角色的轉換51-54
- 結論54-55
- 參考文獻55-57
- 附錄57-62
- 附錄1 河北鹽山縣《妓女悲傷》57-58
- 附錄2 河北南皮縣《妓女悲傷》58-59
- 附錄3 河北省晉縣《妓女悲嘆》59-60
- 附錄4 北京海淀區(qū)《山泉姐自嘆》60-61
- 附錄5 《穿心調》61-62
- 后記62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崔蘊華;從《聊齋俚曲》中“銀紐絲”小曲看明清民歌藝術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朱理;;論我國行政價值的失范與重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3 金仁義,張靜;東晉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冷衛(wèi)國;東晉賦學批評的分期及時代特征[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5 張秀軍;;兩晉時期民間應對災害策略[J];北方論叢;2006年05期
6 倪蔭林;對恐怖活動的理性解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吳宗憲;犯罪亞文化理論概述[J];比較法研究;1989年Z1期
8 高其才;;瑤族習慣法特點初探[J];比較法研究;2006年03期
9 孫松濱;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01期
10 唐斌;青少年吸毒的群體誘因及防治對策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劉奇洪;;湖北經濟突圍之抉擇[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欒貴勤;孟仁振;田芳;;點軸開發(fā)模式在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應用研究[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qū)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李濤;;從文化的角度分析邪教產生的根源[A];邪教防范與治理對策學術論文精選[C];2003年
4 劉丹;;音樂審美的共性與個性[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5 張斐;;文化傳承與認同中的音樂教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亞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安尼瓦爾.賽買提;維吾爾民間禁忌研究[D];新疆大學;2001年
3 沈雋;云杉屬木材構造特征與振動特性參數關系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1年
4 宋誠摯;中醫(yī)學的思維模式[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5 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6 雋鴻飛;發(fā)展:人之生存方式的變遷[D];黑龍江大學;2002年
7 王學義;人口現代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3年
8 唐宏強;國家與社會:傳統(tǒng)東方法律的運動機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張曉瓊;變遷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10 田廣林;中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力;關于中國歌劇中音樂形象塑造的幾個問題[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漆凌云;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研究[D];湘潭大學;2001年
3 鄧花云;家庭社會化功能的嬗變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亓述偉;論課予民事責任的主觀根據[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5 徐瑞;學生越軌行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6 馮雷;論鋼琴組曲《廟會》[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周瑾;論藏區(qū)跳鍋莊的社會功能[D];四川大學;2002年
8 郭穎;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D];四川大學;2002年
9 朱孟軍;職務經濟犯罪動機及預防對策[D];浙江大學;2002年
10 鄧紅;民辦回族幼兒園教師成長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623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62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