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柏遼茲音樂的技法超越
本文關鍵詞:論柏遼茲音樂的技法超越
更多相關文章: 柏遼茲 創(chuàng)新 標題音樂 浪漫主義
【摘要】: 在歐洲那片文化的土地上,誕生了許多音樂大師,數(shù)百年來,他們偉大的作品以其技法體系的支撐,震撼著聽眾的心弦,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送袪枴ぐ剡|茲(1803-1869)是法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致力于標題音樂創(chuàng)作,是浪漫樂派作曲家中創(chuàng)作標題音樂的健將,是浪漫主義思潮在音樂領域里的杰出代表。柏遼茲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及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被尊稱為法國浪漫主義“三杰”。 作為作曲家、指揮家、評論家,柏遼茲被認為是19世紀“標題音樂之父”和配器大師。他早年就學于法國巴黎音樂學院,1830年獲得羅馬大獎。同年創(chuàng)作的《幻想交響曲》是一部敘述性體裁的交響音樂作品,帶有自傳性的因素,被稱為“自傳體小說”和“奇特的‘音樂小說’”。交響曲5個樂章共有一個代表所愛的人的固定主題,貫穿在作品的每個樂章中。因此《幻想交響曲》也成了標題音樂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直到現(xiàn)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依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響曲之一。 柏遼茲的創(chuàng)作不拘泥于傳統(tǒng)體裁的技術結構,立足自己的哲學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樹立了浪漫樂派的獵獵大旗。代表作品除《幻想交響曲》外(1830)、還有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1839)、大型戲劇合唱傳奇劇《浮士德的沉淪》(1864)、《哈羅德在意大利》》(1834)等。這些偉大的作品與法蘭西浪漫主義文學,共同構成了歐洲文化歷史上靚麗的風景,成為了人類精神共有的財富。 柏遼茲對浪漫主義音樂影響深遠,其重要意義在于他代表了當時浪漫主義藝術思想的方向。他在《幻想交響曲》中所采用的技法和美學表達,指明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作道路,成為后來的標題交響曲和交響詩的樣板,受到了業(yè)界的高度評價。文學巨匠羅曼.羅蘭曾說:“如果認為天才是創(chuàng)造力,那么像那樣的天才,尋遍世界也不會超過四五個人。而且,當我列舉貝多芬、莫扎特、巴赫、亨德爾、瓦格納這些名字時,我認為在音樂藝術上他們沒有一個能超過柏遼茲。不但不能超過,而且不能與之匹敵。他不是音樂家,他本身就是音樂……”作為評論家的個人偏好,我們雖不便妄加評說,但出自一位有影響的評論家的結論,也足見柏遼茲音樂在當時的震撼性影響。 創(chuàng)新是一切藝術的生命,柏遼茲善于從著名的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在交響曲中加入文學性因素,把詩歌文學中的故事情節(jié)用音樂語言具體的描繪出來,使交響樂的表現(xiàn)力更具美感。作為一種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拓展,這種不斷完善樂隊編制,豐富樂器表現(xiàn)手法的氣魄以及這種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對我們今天所追求的藝術創(chuàng)新來說,其內(nèi)涵與外延,都不無啟發(fā)。
【關鍵詞】:柏遼茲 創(chuàng)新 標題音樂 浪漫主義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614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錄7-8
- 引言8-9
- 第一章 走近柏遼茲9-13
- 第一節(jié)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9-10
- 第二節(jié) 研究的意義和目的10
- 第三節(jié) 研究的范圍10-11
- 第四節(jié) 研究的基本思路11-13
- 第二章 極具個性的"音樂鬼才"13-20
- 第一節(jié) 浪漫主義先驅(qū)形成的心路軌跡13-15
- 第二節(jié) 個性產(chǎn)生的社會動因15-17
- 第三節(jié) 個性產(chǎn)生的心理動因17-20
- 第三章 柏遼茲音樂的結構特色20-25
- 第一節(jié) 音樂語言的個性化20-22
- 第二節(jié) 和聲的風格22-23
- 第三節(jié) 音樂作品的題材特點23-25
- 第四章 柏遼茲音樂的色彩25-34
- 第一節(jié) "標題音樂之父"的歷史意義25-26
-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新的音樂源自個性的發(fā)揮26-31
- 第三節(jié) 音樂的創(chuàng)新源自技法的突破31-34
- 結語 歷史的視野與前行的腳步34-35
- 參考文獻35-37
- 致謝3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媛媛;;淺析標題音樂特點[J];考試周刊;2011年54期
2 朱菁;;略論聲樂表演實踐中的“忠于原作”問題——以柏遼茲的聲樂套曲《夏夜》(op.7)為例[J];音樂創(chuàng)作;2011年05期
3 辛豐年;;《幻想交響曲》又一版本——聽李斯特鋼琴改編曲[J];視聽技術;2009年08期
4 王兵;趙春武;;淺談中西音樂文化之別[J];群文天地;2011年03期
5 燕青;;實至名歸的歌劇天后——意大利女高音安娜·卡特琳娜·安東娜齊[J];歌劇;2011年09期
6 項陽;柏互玖;;從《河北民間古樂工尺譜集成》等書的編纂說起[J];人民音樂;2011年07期
7 楊云惠;;《田園歌》之音樂藝術探討[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何寬釗;;歌劇《白蛇傳》的美學思考[J];人民音樂;2011年08期
9 趙黎明;;明清“格調(diào)”詩學與朱光潛現(xiàn)代“聲律詩學”觀的建立[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07期
10 黃偉;;陳一新:我的大眾流行鋼琴音樂觀[J];樂器;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奧拉沃阿蘭羅德里格茲;張謙;;古巴的古典音樂傳統(tǒng)[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2 孫泓;;5—14世紀西域音樂舞蹈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和影響[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3 于曉晶;;有關東南亞的音樂人類學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5年
4 奧拉沃阿蘭羅德里格茲;張謙;;古巴的沙爾薩音樂[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5 奧拉沃阿蘭羅德里格茲;張謙;;古巴音樂引言[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6 奧拉沃阿蘭羅德里格茲;張謙;;古巴音樂體裁[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7 施舟人;;“海上絲綢之路”與南音[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年
8 陳自明;;亞洲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印度、中國、菲律賓音樂現(xiàn)狀的比較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9 鄭建;;談莆仙戲音樂和“十音八樂”的關系[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10 王丹琴;;東西交融:柯達伊教學體系中的多元性分析[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瑾 孫延;世界為柏遼茲賀壽[N];音樂周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高峰;時代賦予音樂神圣使命 音樂伴和民族偉大復興[N];中國藝術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譚湘竹;建人才搖籃 聚音樂知音[N];黑龍江日報;2011年
4 沈大力;柏遼茲的音樂搖籃[N];人民日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裴諾;紀念柏遼茲:概無贈票[N];音樂周報;2003年
6 鄭寒月;音樂做橋梁 連接世界文化長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7 本報記者 楊彥華 高明國 通訊員 羅筱;咸淡水:一方豐美的音樂水土[N];中山日報;2010年
8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王俊;愛音樂就是愛生活[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9 班麗霞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與信仰的完美融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張小冊;蘸著音樂刻一顆女人心[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車新春;19世紀上半葉的德意志音樂文化與民族主義思潮[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2 王維;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樂和傳承體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 趙玉卿;姜白石俗字譜歌曲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4 孫絲絲;“世紀末”的心靈探尋:馬勒三首中期交響曲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5 潘瀾;席曼諾夫斯基音樂風格的演變軌跡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6 劉灝;查爾斯·艾夫斯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拼貼技法及風格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青;論柏遼茲音樂的技法超越[D];云南藝術學院;2010年
2 黃亮;論柏遼茲音樂中的“悲劇性”[D];武漢音樂學院;2010年
3 吳建華;柏遼茲聲樂套曲《夏夜》藝術風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鋒;柏遼茲聲樂套曲《夏夜》藝術特征與詮釋[D];杭州師范大學;2012年
5 周賽君;上海羅店龍船音樂的調(diào)查與研究[D];溫州大學;2010年
6 范博;從“為神”到“為人”[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季毅;昆明翠湖社區(qū)音樂現(xiàn)象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0年
8 葉雨;論皮亞佐拉新探戈音樂的藝術特征[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9 郭X圓;17世紀至20世紀初美國民族音樂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10 王濼泉;新時期中國電影音樂的文化批判[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222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62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