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傳統(tǒng)、耕耘多聲、構建體系——樊祖蔭先生學術研究理路及其當下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1-08-09 21:13
在中國音樂界,樊祖蔭先生是橫跨"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與"音樂學"專業(yè)的旗幟性學者,在和聲學、傳統(tǒng)音樂、非遺保護、音樂教育及音樂創(chuàng)作等領域均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就國內(nèi)和聲學教學之現(xiàn)狀,提出向"傳統(tǒng)和聲學"兩端拓展的研究計劃;在夯實多聲音樂研究之基礎上,提出對包含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在內(nèi)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做整體性研究的學術主張。其學術研究與音樂創(chuàng)作始終站在世界多元文化視野中,且扎根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對中國音樂理論體系乃至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及其對當前的學科建設與后輩學子研究理念之樹立,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文章來源】:當代音樂. 2019,(10)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導言:以“緣”溯“源”
一、扎根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多聲音樂研究
二、深耕多聲:中國五聲性調(diào)式和聲研究
三、把脈建言:(音樂類)“非遺”保護與開發(fā)研究
四、反思與探索:母語文化音樂教育與中國音樂理論體系建構
余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為民歌正名——兼談民歌的傳承、傳播與發(fā)展[J]. 樊祖蔭. 中國音樂. 2019(01)
[2]談“學科”與“專業(yè)”——以音樂院校作曲系的專業(yè)設置與學科建設為例[J]. 樊祖蔭. 音樂研究. 2018(01)
[3]對本、碩、博不同層級傳統(tǒng)音樂教學要求的思考[J]. 樊祖蔭.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2015(03)
[4]對當前“非遺”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2014�?凇だ枳逡魳穫鞒信c保護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J]. 樊祖蔭.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15(01)
[5]音樂形式的生成背景追問[J]. 樊祖蔭. 音樂研究. 2014(01)
[6]在探索中前行——對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若干問題的再思考[J]. 樊祖蔭. 藝術評論. 2013(06)
[7]音樂藝術院校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及思考[J]. 樊祖蔭. 音樂探索. 2012(03)
[8]發(fā)揮“傳”與“承”的兩個積極性促進音樂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保護[J]. 樊祖蔭. 音樂探索. 2011(03)
[9]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做整體性研究的思考[J]. 樊祖蔭.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1(01)
[10]集中展現(xiàn)中國民歌文化多樣性的歌唱盛會——從傳承與傳播的角度看中國原生民歌的展演活動[J]. 樊祖蔭. 中國音樂學. 2010(04)
碩士論文
[1]中國五聲性調(diào)式和聲著作之比較研究[D]. 成雯.西安音樂學院 2019
[2]樊祖蔭五十六首鋼琴小曲的和聲特色[D]. 陳俊人.西安音樂學院 2011
[3]五本中國五聲性調(diào)式和聲教材之比較研究[D]. 劉貝.湖南師范大學 2011
[4]樊祖蔭的多聲理論與其創(chuàng)作[D]. 武蓓琳.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本文編號:3332811
【文章來源】:當代音樂. 2019,(10)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導言:以“緣”溯“源”
一、扎根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多聲音樂研究
二、深耕多聲:中國五聲性調(diào)式和聲研究
三、把脈建言:(音樂類)“非遺”保護與開發(fā)研究
四、反思與探索:母語文化音樂教育與中國音樂理論體系建構
余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為民歌正名——兼談民歌的傳承、傳播與發(fā)展[J]. 樊祖蔭. 中國音樂. 2019(01)
[2]談“學科”與“專業(yè)”——以音樂院校作曲系的專業(yè)設置與學科建設為例[J]. 樊祖蔭. 音樂研究. 2018(01)
[3]對本、碩、博不同層級傳統(tǒng)音樂教學要求的思考[J]. 樊祖蔭.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2015(03)
[4]對當前“非遺”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2014�?凇だ枳逡魳穫鞒信c保護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J]. 樊祖蔭.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15(01)
[5]音樂形式的生成背景追問[J]. 樊祖蔭. 音樂研究. 2014(01)
[6]在探索中前行——對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若干問題的再思考[J]. 樊祖蔭. 藝術評論. 2013(06)
[7]音樂藝術院校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及思考[J]. 樊祖蔭. 音樂探索. 2012(03)
[8]發(fā)揮“傳”與“承”的兩個積極性促進音樂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保護[J]. 樊祖蔭. 音樂探索. 2011(03)
[9]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做整體性研究的思考[J]. 樊祖蔭.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1(01)
[10]集中展現(xiàn)中國民歌文化多樣性的歌唱盛會——從傳承與傳播的角度看中國原生民歌的展演活動[J]. 樊祖蔭. 中國音樂學. 2010(04)
碩士論文
[1]中國五聲性調(diào)式和聲著作之比較研究[D]. 成雯.西安音樂學院 2019
[2]樊祖蔭五十六首鋼琴小曲的和聲特色[D]. 陳俊人.西安音樂學院 2011
[3]五本中國五聲性調(diào)式和聲教材之比較研究[D]. 劉貝.湖南師范大學 2011
[4]樊祖蔭的多聲理論與其創(chuàng)作[D]. 武蓓琳.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本文編號:33328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333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