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角下的流行音樂研究
[Abstract]:Pop music is not only the expression medium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y and popular thought, but also the most typical text of popular culture. In the study of pop music abroad, the study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has been the mainstream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this aspect of the results are not rich enough. The reason is that the introduction and digestion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achievements are not enoug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ideology, sex, race, identity / identity, subculture, etc.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pop music, and sums up the above theories and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research" and "pop music research". So as to deepe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pop music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n order to do some basic work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is level.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concept, History and Theory of Cultural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levant cultural research theories in this thesi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the two research paradigm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research in pop music research. The second to sixth chapters start with five important perspectives, "ideology", "sex genus", "race", "identity / identity" and "subculture", which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pop music and cultur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directions: first, based on the theory, the author introduces how the angle of view is produced and the meaning changes in the cultural research; Second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ole of this perspective in the research of pop music, and explores the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value of pop music.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pop music, as an important field of popular culture,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simpl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but has become a kind of culture.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pop music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When the academic circles begin to study pop music at the cultural level,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nd digest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of pop music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eep theoretical meaning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pop music culture, and to sort out and summarize i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6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思虎;;表意的焦慮——文學性思維的價值祛魅[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張建亮;;歧義的動畫紀錄片與紀錄片意識形態(tài)運動[J];電影文學;2011年13期
3 黃科安;;域外資源與中國現代報告文學理論之建構[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07期
4 馮雅靜;;淺析新自由主義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1年14期
5 劉少杰;;意識形態(tài)層次類型的生成及其變遷[J];學術月刊;2011年02期
6 孫漫;;“趙樹理方向”探析[J];青年文學家;2011年11期
7 Wilferd A.Peterson;小狐;;我們的尊嚴[J];瘋狂英語(中學版);2011年09期
8 魏望東;;從佛經漢譯看翻譯對意識形態(tài)的消解、建構與維穩(wěn)作用[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孫薇娜;;《穿普拉達的女王》中女主角的美國價值觀[J];電影文學;2011年13期
10 王碧榮;;谷歌中國退出的背后——從批評性語篇分析看西方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J];學理論;2011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龍;陳粵;;美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虛妄——淺談保羅·德曼的“文學性”理論[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李樹剛;潘宏宇;;淺談“工程裝備型”礦井與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A];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地區(qū)職業(yè)安全健康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陳子華;;走出傳統(tǒng)的泥沼——論朱熹義利觀的再生意涵[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付文慧;;從中國“尋根小說”的英譯透視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取向對翻譯文本選擇的影響[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顧穎;;市場經濟中的產權結構、市場機制與意識形態(tài)——激勵制度的結構架設與功能整合[A];全國高等財經院!顿Y本論》研究會第24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江平;;思想解放與“兩個解放”[A];“市場化三十年”論壇論文匯編(第三輯)[C];2008年
7 吳承忠;陽純希;;國外游憩政策初探[A];區(qū)域合作:旅游業(yè)轉型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第十二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蔣小波;;語言·族群·意識形態(tài)[A];2005海峽兩岸臺灣文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駱賢鳳;;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述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孔德昭;;論意識形態(tài)與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俊偉;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及其創(chuàng)新指向[N];學習時報;2009年
2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 黃傳新 吳兆雪 葉政;深入把握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構成要素[N];人民日報;2010年
3 上海哲學學會會長 陳章亮;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實質是價值觀的較量[N];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南京政治學院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中心 南振聲 執(zhí)筆 李書吾;中國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底蘊[N];文匯報;2011年
5 張秀琴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意識形態(tài)范疇需要基礎理論的澄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何懷遠 南京政治學院科研部部長;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筑牢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全球屏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劉建軍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大氣層:對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新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黃河 通訊員 韓浩;意識形態(tài)口第二次工作例會召開[N];阿克蘇日報;2007年
9 鮑勇劍;入侵腦細胞[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
10 上海財經大學 魯品越;以建設性姿態(tài)走出“左右泥潭”[N];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對女性形象的敘述與展示[D];復旦大學;2005年
2 羅生全;符號權力支配下的課程文化資本運作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王曉梅;1956年《人民日報》改版探源[D];復旦大學;2005年
4 劉琛;圖像敘事:當代文化的視覺轉向[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5 包立峰;意識形態(tài)幻象與晚期資本主義現實[D];吉林大學;2009年
6 戚詠梅;深陷重圍的騎士精神——高文詩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綠色騎士》[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宏圖;都市敘事中的欲望與意識形態(tài)[D];復旦大學;2003年
8 方玨;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要[D];復旦大學;2006年
9 湯斌;英語疫情新聞中言據性語篇特征的系統(tǒng)功能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張保權;轉型社會中的經濟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穎;從批評話語分析的角度看美國關于氣候變化的新聞報道[D];廈門大學;2008年
2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余建榮;論張愛玲的文化歷史意義[D];華僑大學;2005年
4 陽春蘭;意識形態(tài)對文學翻譯的操縱[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年
5 譚志成;發(fā)展我國民營銀行的經濟學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楊勇;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韓國華;美國報紙上中國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胡雯;新聞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黃麗君;大眾語篇中的潛在意識形態(tài)[D];四川大學;2005年
10 唐玉娟;意識形態(tài)對譯者措辭的操縱[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198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231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