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中室金石樂懸性質(zhì)再探——附論春秋戰(zhàn)國“禮崩”真相
[Abstract]:In September 1977, China's archaeological cause opened a major new chapter-near the Dagu Pier in the suburbs of Suixian County, Hubei Province, and discovered the tomb of Zenghou Yi, which was later known to the world. 9 the outer coffin chamb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rooms, east, middle, west, north, and west, with 13 coffins in the west. North Room mainly placed weapons, horses and chariots and simple book. The main coffin was placed in the east room, buried with the coffin, and some weapons, musical instruments, lacquer ware and gold ware. In the middle room, bells and other ceremonial instruments are placed. The burial objects of this great tomb, such as bronze ceremonial objects, are numerous and unusual. They have been completely preserved in the earth for more than 2400 years, which is a great blessing in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of our country. The numerous musical relics unearthed in the tomb are witnesses of the brilliant development of music in the pre-Qin period of our country. They not only greatly rewrite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but also reveal a splendid chap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culture in the world.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南京藝術(shù)學院;南京藝術(shù)學院音樂學院;
【分類號】:J6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小東;;《樂記》的當下反思[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2 張沙;;淺談“鄭衛(wèi)之音”興盛、衰微的原因及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3 黃玉華;;《唱論》產(chǎn)生于元代的必然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4 尹寧寧;;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啟發(fā)探究式教學方法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5 趙洪斌;;《唱論》中的聲樂技法探析[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馮凡;趙彬宏;;淺談漢魏六朝時期的古琴音樂[J];北方音樂;2011年07期
7 袁媛;;關(guān)于音樂美學課程在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學中的思考[J];才智;2009年07期
8 朱玉葵;;近二十年唐代法曲研究綜述[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王國霞;;淺談提高個人音樂素養(yǎng)的途徑及重要性[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10 陳珊珊;;關(guān)于宋代音樂轉(zhuǎn)型的一些思考[J];滄桑;2010年1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馬前鋒;音由心生 j者呭也[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馬前鋒;音由心生 樂者藥也[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杜悅艷;回歸本原[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徐敦廣;審美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美國音樂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郭威;曲子的發(fā)生學意義[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0年
6 周亮;花兒的文學性與音樂性關(guān)系及傳承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7 朱琨;《周禮》中的圜丘祀天禮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麗麗;鄭覲文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3 李麗;漢唐時期琵琶文化地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王海蓮;近代吳橋雜技音樂調(diào)查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偉娜;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聲唱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思思;21世紀初中國鋼琴作品探微[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7 金慧;筒狀無指板胡琴類拉弦樂器的歷史考察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8 張燦;中越獨弦琴音樂文化比較研究[D];廣西藝術(shù)學院;2011年
9 全婕;廣西南丹中堡花苗傳統(tǒng)音樂研究[D];廣西藝術(shù)學院;2011年
10 王曉麗;《禮記·樂記》之“象德”觀探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敬剛;;從曾侯乙編鐘看古代曲懸與軒懸制度[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李純一;曾侯乙墓編鐘的編次和樂懸[J];音樂研究;1985年02期
3 黃翔鵬;古代音樂光輝創(chuàng)造的見證——曾侯乙大墓古樂器見聞[J];人民音樂;1979年04期
4 童始步;;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柱[J];樂器;1983年04期
5 蔣朗蟾;;曾侯乙墓古樂器研究[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6 徐杰;一龍;;中國古代音樂是否傳承下來?——曾侯乙編鐘與羊甫頭銅簫的啟示[J];民族音樂;2007年04期
7 ;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J];音樂研究;1981年01期
8 譚維四 ,馮光生;關(guān)于曾侯乙墓編鐘鈕鐘音樂性能的淺見——兼與王湘同志商榷[J];音樂研究;1981年01期
9 童始步;;曾侯乙墓編磬復制成功[J];樂器;1981年06期
10 本刊記者;;編鐘國際學術(shù)交流活動述評[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樹國;;論上古樂奏形態(tài)與《詩經(jīng)》興體之原始關(guān)聯(lián)[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李炳澤;;苗族蘆笙·語言·通訊[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3 李炳海;;吟誦調(diào)和演唱曲:楚辭體的兩個來源——論楚辭體的生成及其和音樂的關(guān)系[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毛繼增;文化,,是聯(lián)系兩岸的精神紐帶[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2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胡軍;高聲奏黃鐘大呂 將傳統(tǒng)傳承到底[N];音樂生活報;2010年
3 云林;千年編鐘奏響羊城[N];音樂周報;2006年
4 錢利麗(作者單位:首鋼總公司);墜地金石自有聲[N];中國礦業(yè)報;2002年
5 李莎;“感謝浙江優(yōu)美的音樂和技藝精湛的藝術(shù)!”[N];中國文化報;2006年
6 羅偉鵬;耳目快感12個人的精彩[N];廣西日報;2004年
7 姬頌;“女子十二樂坊”好看更好聽[N];安徽日報;2004年
8 朱紅;漢代玉舞人和舞蹈[N];中國文化報;2006年
9 邵曉潔;兩代學人 一部重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柯立;聞聽湖北曾侯乙編鐘原聲[N];長江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程暉暉;秦淮樂籍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2 郭威;曲子的發(fā)生學意義[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鋒剛;唐宋女樂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2 陳瑞泉;《史記》“世俗之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詠春;孔府的樂戶和禮樂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鞏鳳濤;樂籍制度下傳播與小調(diào)的“同宗”現(xiàn)象[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5 孫倩;中國古代舞蹈藝術(shù)發(fā)展史中的重要階段——漢魏六朝時期樂舞探微[D];鄭州大學;2004年
6 劉丹;看看他們的世界[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7 劉宇統(tǒng);先秦音樂自然觀史料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8 陳歌瑩;中國先秦音樂教育形態(tài)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仝娟;論中國古典舞對古代女樂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D];河南大學;2012年
10 成曉輝;經(jīng)濟與文化的因果[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2868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228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