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視野下的視唱練耳教學改革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renewal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the integration of courses is a new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is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lfeggio in music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solfeggio teaching in music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分類號】:J61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游永生;;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6年02期
2 張海燕;視唱練耳課教學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及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王穎;;變革教學方法 提高高師視唱練耳教學質(zhì)量的新嘗試[J];文教資料;2007年17期
4 黃鷺璐;;成人高校視唱練耳教學形式新探[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5 熊葉玲;學生主體意識:視唱練耳教學觀變革的核心內(nèi)涵[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海燕;視唱練耳課教學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及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林芳芳;;構建音樂“立體化”教學——淺談樂理與視唱練耳優(yōu)化整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3 代嵐嵐;;當前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宿州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4 陳麗萍;;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視唱練耳教學之我見[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郎彩飛;;如何將視唱練耳與樂理知識相結合[J];音樂生活;2009年07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章偉;視唱練耳學習動機分析及其激發(fā)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楊奇陽;高師視唱練耳課程學習消極心理因素成因分析及其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廖丹;視唱練耳課程價值取向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茂芳;高師視唱練耳元認知學習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潘存奎;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如何發(fā)展學生的內(nèi)心音樂聽覺[J];懷化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2 陳雅先;視唱練耳活動中自我效能感問題的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年01期
3 熊葉玲;學生主體意識:視唱練耳教學觀變革的核心內(nèi)涵[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鴻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教學改革探討[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房曉敏;;作曲主科教學多元化的思考——在第三屆“北京現(xiàn)代音樂節(jié)”開幕式上的發(fā)言[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楊俊國;大學文學課教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為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02期
4 桑迪歡;;淺議《外國文學史》教學的改革[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S1期
5 張宇;;淺談高職聲樂教學模式[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S1期
6 劉秋玲;培養(yǎng)跨世紀體育人才的改革設想[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7 張英華;;淺談高師鋼琴教學的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07年08期
8 閆焱;;《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年10期
9 楊宏;;試論研究生俄語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06年27期
10 苗國偉;;大學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改革初探[J];內(nèi)江科技;2006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燕;;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4年
2 敬華娥;呂本儒;劉勇;;機能學科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A];中國生理學會第七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3 呂萍;;構建“全面、和諧、主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4 馬英東;;對高等護理專業(yè)教學改革的探討[A];全國內(nèi)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5 馬劍峰;劉萍;王菊英;;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嘗試[A];第五屆全國藥理學教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0年
6 羅濱;李啟華;盛瑤環(huán);;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創(chuàng)新[A];解剖學雜志——中國解剖學會2002年年會文摘匯編[C];2002年
7 陸利民;;對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的一點思考[A];第八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姚文正;熊俊義;余少輝;;以實踐為題材,以理論為背景,探索理論與實踐互動的教學新模式[A];2004年電子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自主——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A];中國煤炭教育科研優(yōu)秀成果文集[C];2001年
10 司良群;孔若飛;吳付祥;王杰;劉倩;;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的LD模式研究與實踐[A];電工理論與新技術200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陳強;教學改革“改”寬就業(yè)路[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東東;探索“1321”教學模式[N];中國計算機報;2006年
3 吳龍安 祝恒;“三三四”制教學模式[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4年
4 趙玉清邋張瑾燕 宋敏;構建高校動態(tài)教學模式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7年
5 袁建勝;堅持在教學一線是合格教師的底線[N];科學時報;2008年
6 山東省棗莊市第二中學 王剛才 棗莊市臺兒莊運河中學 張旭;學生自主性學習教學模式利弊談[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7 棗莊市市中區(qū)永安鄉(xiāng)黃莊聯(lián)校 李國強;教學改革有何阻力[N];中國體育報;2004年
8 樂安縣公溪中心小學 占光華;談如何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N];撫州日報;2009年
9 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中學 劉慧翔;運用循環(huán)教學模式效果好[N];中國體育報;2007年
10 李晨;孫維剛的教學模式可否再造奇跡?[N];科學時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愛國;醫(yī)學教育信息化的理論研究與探討[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2 黎日晃(Lai Yat Fong);元代雕塑藝術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3 康全禮;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理念與教學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段玉山;GIS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及BISPGIS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沈華;中國國家助學貸款多元化償還模型設計[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夏倩芳;公共利益與廣播電視規(guī)制[D];武漢大學;2004年
7 張士清;論終極關懷[D];吉林大學;2005年
8 孫衛(wèi)國;數(shù)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曹瑞濤;多元時代的“正義方舟”[D];浙江大學;2005年
10 陸真;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栗九紅;“三位制”教學模式在技校教學中的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2 曹忠林;關于在農(nóng)業(yè)中專中開展《植物保護學》教學改革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3 王福平;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中學地理教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杜明榮;“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紅;數(shù)學體驗教育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陳小玲;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改革工科《大學物理》教學的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奇文;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任春蓉;中學信息技術課多元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容舟;高師小學美術教學法多元化開放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段艷玲;目標、教學、評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1657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216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