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宜萱先生的聲樂思想
本文選題:聲樂教育 + 聲樂藝術 ; 參考:《人民音樂》2009年09期
【摘要】:正2008年的元月8日,對我國聲樂藝術有深遠影響的一代宗師、中央音樂學院前副院長、任職長達三十五年的聲樂系主任、德高望重的喻宜萱教授永遠離開了我們。而今年9月6日又恰是她的百歲冥誕。每一位喻先生親自教授過的學
[Abstract]:On January 8, 2008, the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China's vocal music art, a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vocal music for thirty-five years, left us forever with the prestigious professor Yu Yixuan. In September 6th this year, it was exactly her centenary.
【作者單位】: 天津音樂學院;
【分類號】:J616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吳妮妮;文化轉(zhuǎn)型中的中國民族聲樂現(xiàn)代性歷程[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韓雪靜;建國十七年中國聲樂藝術“土”“洋”之爭的歷史回顧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彭閃閃;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的調(diào)查與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4 刁笑萌;喻宜萱聲樂教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5 高美玲;建國50年我國美聲唱法教學研究文獻之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淑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評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白小琴;;由中國古代聲樂教育引發(fā)的思考[J];廣東藝術;2007年03期
3 田里;“三種唱法”之我見[J];藝海;2005年01期
4 陳言放;;五位女性與中國現(xiàn)代聲樂事業(yè)的發(fā)展[J];音樂研究;2007年03期
5 趙晰;;淺談中國聲樂教育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大舞臺(雙月號);2009年02期
6 呂志杰;;西洋歌劇男聲聲樂解析[J];劇作家;2006年03期
7 格根莎娜;;以科學發(fā)展觀看少數(shù)民族聲樂教育之發(fā)展[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8 石惟正;;喻宜萱先生的聲樂思想[J];人民音樂;2009年09期
9 白小琴;;古為今用:聲樂教育改革的另類途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郭博理;;哲學與中國當代聲樂教育[J];學術研究;2010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瑾;;從美學角度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2 余華;;淺論聲樂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3 鄒丹丹;;聲樂初學者的學習方法[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4 孫曉春;;略論民族聲樂作品的處理與表現(xiàn)[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5 彭鐵飛;付志華;;為振興我國民族聲樂而努力[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6 魏艷;;聲樂表演藝術中理解和表現(xiàn)的訓練[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7 楊曙光;;多維文化視野中的專業(yè)聲樂教育——首屆中國大眾音樂高層論壇暨2005年《中國大眾音樂年鑒》年會上的講話[A];首屆中國大眾音樂高層論壇暨2005年《中國大眾音樂年鑒》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段友芳;;高師聲樂教師應不斷提高專業(yè)素質(zhì)[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9 楊靖;;尋找最美、最動聽的聲音——高師合唱課訓練初探[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10 徐行效;徐茜;;20世紀中國聲樂心理學術研究的回顧與思考[A];第一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凍鳳秋邋實習生 張軼娟;璩清林:情系民族聲樂教育[N];河南日報;2008年
2 郭祥義;著名聲樂教育家談藝考前準備:上場前絕對禁食大蒜、肥肉、啤酒[N];音樂生活報;2010年
3 ;聲樂教育家鄒文琴學習聲樂必經(jīng)三大階段[N];音樂生活報;2010年
4 記者 李霞;陳光林王素毅等出席肖黎聲聲樂藝術中心成立揭牌儀式[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10年
5 馬金泉;聲樂教學別再浮躁下去了[N];音樂周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張世光 林琳;哈爾濱為全國聲樂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N];哈爾濱日報;2008年
7 本報實習記者 胡少佳;父女師徒同臺為深圳特區(qū)而歌[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黃聰;62分38秒實錄還原大師本色 再現(xiàn)傳奇音樂盛宴[N];音樂生活報;2010年
9 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楊寶剛;淺談西洋聲樂藝術的民族化[N];新鄉(xiāng)日報;2008年
10 石惟正;沈洋聲樂藝術思考[N];音樂周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藍靜;應尚能“以字行腔”聲樂藝術理論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張巖;喻宜萱聲樂藝術成就綜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蘆雪紅;對迪里拜爾聲樂藝術的探索[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4 李春蕊;論聲樂教育的人本回歸[D];蘭州大學;2010年
5 劉兆亮;關于當前我國少兒聲樂藝術教育普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霞;彭麗媛聲樂藝術的初探[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瀟林;論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D];西南大學;2009年
8 高娃;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早期院校專業(yè)聲樂教育探究(1954-1966)[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9 韓娟;試論聲樂藝術在大提琴演奏中的借鑒作用[D];廈門大學;2008年
10 馮亞;論民族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性[D];河南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1094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210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