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民族器樂論文 >

當代音樂批評中后殖民話語評析

發(fā)布時間:2018-06-14 16:13

  本文選題:當代音樂 + 文化批評; 參考:《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摘要】: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中國音樂批評中出現(xiàn)了以反思"五四"以來的中國新音樂發(fā)展道路、批判現(xiàn)代音樂(所謂"新潮音樂")為契機的后殖民話語。這種后殖民話語是以當代文化批判中的現(xiàn)代性反思和后殖民主義理論為依托的,顯露出批評的后現(xiàn)代值取向。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90s, postcolonial discourse has emerged in Chinese music criticism with the opportunity of reflect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 music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criticizing modern music (so-called "trendy music"). The postcolonial discourse is based on the modernity reflection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riticism and reveals the postmodern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riticism.
【作者單位】: 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音樂系;
【分類號】:J605.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劉莉;;后殖民理論視野中東方民族文化的歷史命運[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2 居其宏;;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抉擇——“20世紀中國音樂發(fā)展道路之爭”論評(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許康健;;關(guān)于20世紀中國音樂文化評估的幾個問題[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文軍,唐欣玉;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策略[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5 閆芳芳;;后殖民理論在中國的變形[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年02期

6 李慶本;走向跨文化研究的美學[J];文藝研究;2000年03期

7 葉世祥;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西學背景[J];學術(shù)月刊;2002年10期

8 黎躍進;后殖民理論及其意義[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5期

9 周興杰;近十年中國后殖民批評綜述[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quán)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2 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3 唐震;理性視域的西方戰(zhàn)略管理思想批判[D];河海大學;2004年

4 王富;賽義德現(xiàn)象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趙建紅;賽義德的文學與文化批評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6 關(guān)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勤寶;后殖民主義與當代中國文學——文化理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巴微;女性主義視域中斯皮瓦克理論的價值與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劉心蓮;理解抑或誤解[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賀玉高;知識分子立場與后殖民主義[D];鄭州大學;2003年

5 朱履驊;后殖民批評在中國[D];蘇州大學;2003年

6 胡慧芳;從文化與后殖民角度分析《最藍的眼睛》中的文化霸權(quán)意識[D];西北大學;2004年

7 彭國輝;回歸與重讀——論后殖民理論對文藝批評的意義[D];中南大學;2004年

8 朱海燕;以中國為例從歷史角度看強弱勢文化對譯者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9 左燕;權(quán)力與話語[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楊穎;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教育主權(quán)問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興華;記琵琶演奏家劉德海[J];人民音樂;1982年10期

2 鐘敬文;;作為民間文藝學者的魯迅[J];文學評論;1982年02期

3 蒙澤拉特·阿爾貝特;顧耀明;;訪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4 康普;互相學習 繼續(xù)前進——記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J];中國音樂;1984年01期

5 王安國;我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和聲創(chuàng)新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年02期

6 王安國;我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和聲創(chuàng)新問題(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年03期

7 桑桐;讀《我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和聲創(chuàng)新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年03期

8 呂驥;;呂驥同志在星海音樂學院命名慶典上的講話[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5年04期

9 元勇;;西洋音樂史簡述(四)[J];音樂世界;1985年09期

10 肖人伍;介紹《音樂美學原理》[J];中國音樂;1986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慶本;;走出“中西”模式絕對論的怪圈[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趙勇;;文化批評: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論8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三次轉(zhuǎn)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3 楊侯第;;人類學民族學研究與中國社會轉(zhuǎn)型[A];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2000年中期會議論文集[C];2000年

4 雷躍捷;;中國內(nèi)地媒介批評理論研究的嬗變軌跡[A];論傳媒改革與發(fā)展——中國傳媒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3年

5 楊曾憲;;美學學科的困惑與覺醒[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余紀;;后現(xiàn)代語境中電影本體論的權(quán)利[A];“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高力;;懸空的舞蹈——對當代電影批評的批評[A];“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金丹元;;論全球化語境下電視審美文化的功能與文化觀[A];“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吳秀明;荊亞平;趙衛(wèi)東;;中國當代歷史文學:面向全球化的新語境——中國現(xiàn)當代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A];中國歷史文學的世紀之旅——中國現(xiàn)當代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孫紹誼;;新媒體與早期電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毛志成;文化批評,切忌不倫不類[N];重慶日報;2000年

2 師歌;西門子卓越的“文化計劃”[N];中國文化報;2000年

3 河南省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 吳歌;當代音樂[N];河南日報;2000年

4 劉士林;解讀先鋒幻覺中的游戲[N];科學時報;2000年

5 吳江;探討新世紀文學理論研究走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6 樂朋;王朔“另類”批評的文化價值[N];團結(jié)報;2000年

7 楊劍龍;曹禺研究的新開拓[N];文藝報;2000年

8 漸廬;文化視界中的鄉(xiāng)土文學[N];文藝報;2000年

9 萬直純;《中國鄉(xiāng)土小說史》[N];新聞出版報;2000年

10 孫緒敏;注重文學史寫作的學術(shù)性[N];中華讀書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新新;大江健三郎的早期文學世界[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敘事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4 劉心蓮;性別、種族、文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黃漢平;拉康與后現(xiàn)代文化批評[D];暨南大學;2004年

6 嚴志軍;萊昂內(nèi)爾·特里林的文化批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麗娟;原型理論與后現(xiàn)代語境下文學的文化批評建設(shè)[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胡德香;中西比較語境下的文化翻譯批評理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于林立;媒介性:后現(xiàn)代藝術(shù)的存在[D];山東大學;2005年

10 胡志紅;西方生態(tài)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波;異曲同工 相映生輝——朱踐耳第六、第十交響曲的對比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2 劉寧;大眾傳播對時尚寫作和時尚閱讀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1年

3 吳會婷;現(xiàn)代中國社會歷史批評辨[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王天保;伊格爾頓文學理論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陳源;20世紀90年代文化批評芻議[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閔青;蕭紅——藝術(shù)生命的獨特體驗與沉醉[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7 劉藝林;論“新移民文學”中的女性寫作[D];汕頭大學;2002年

8 鐘林巧;從“橫站”回歸獨行[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9 劉舸;沖突之美[D];湘潭大學;2002年

10 蒲秀美;新天使——沃爾特·本雅明和他對文化工業(yè)的思考[D];四川大學;2002年

,

本文編號:201810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201810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c92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