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伎對宋代音樂傳布及風尚的影響
本文選題:樂伎 + 宋代詞曲。 參考:《中國音樂學》2009年02期
【摘要】:宋代樂伎對音樂的傳播發(fā)展影響極為巨大,這不僅體現(xiàn)在其演唱演奏及與文人雅士的交往活動中,也體現(xiàn)在其審美選擇所投射的宋代音樂文化之中,如對宋代詞曲創(chuàng)作的影響等。宋代的商業(yè)活動和勾欄瓦肆,對樂伎活動的繁盛提供了物質(zhì)支持。
[Abstract]:Music play in Song Dynast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music, which was not only reflected in its singing and playing, but also in the music culture of Song Dynasty projected by its aesthetic choice. Such as the Song Dynasty song creation influence.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Gobang Waxi provided material support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geisha activities.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分類號】:J6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楊孟衡;;上黨古賽儀典考[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杜學元;社會女性觀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齊浚;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性愛觀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李錦;唐代幽默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朱秋娟;李漁家班與李漁戲曲創(chuàng)作、戲曲理論間的互動[D];揚州大學;2006年
2 李佳蔚;唐代婦女出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6年
3 鞏鳳濤;樂籍制度下傳播與小調(diào)的“同宗”現(xiàn)象[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4 陳凱麗;南京明代藝術特征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曹萌;山東琴書唱腔音樂體制的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詩壇三女杰[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85年S1期
2 杜兆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是妓女[J];殷都學刊;1985年03期
3 楊偉立 ,胡文和;前后蜀宮廷中的音樂歌舞初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4 倪文淵;略說“琵琶女”的三重悲劇意義[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6期
5 陳定榮;堆塑瓶論[J];南方文物;1986年02期
6 秦方瑜;千年唐音鼓樂 民族文化和融——王建墓石刻伎樂群鼓源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7 唐長壽;樂山麻浩崖墓研究[J];四川文物;1987年02期
8 ;克孜爾“音樂洞”伎樂壁畫[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02期
9 胡文和;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西方凈土變”[J];四川文物;1989年01期
10 王正 ,李景祥;唐代婦女詩作簡議[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莊壯;;甘肅炳靈寺石窟第169窟佛背光樂伎研究[A];炳靈寺石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李彥英;驚世之作《礬樓夜市》[N];北京日報;2001年
2 新航;河北風景名勝從A到Z[N];河北日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徐驥;“蜀國弦”有望復活[N];四川日報;2002年
4 ;44種古樂器走下敦煌壁畫[N];中國文化報;2003年
5 楊坤;“北周安伽墓門額石刻圖案”摭隱[N];中國文物報;2004年
6 嚴肅曹;永陵國寶將回家[N];四川日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虹霞;由漢至唐西域樂舞的傳入及其傳播特點[D];河南大學;2003年
2 汪瑩;山東傳統(tǒng)箏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梁海燕;舞曲歌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636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96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