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至“文革”期間貝多芬在中國的被接受狀況研究
本文選題:貝多芬音樂 + 建國后; 參考:《人民音樂》2013年01期
【摘要】:正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現(xiàn)象學、哲學釋義學和接受美學從不同角度論述了人的意識對于藝術作品存在的重要意義,"接受"越來越成為被研究者所重視的領域。音樂作品由于自身非具象性、非語義性的特質,對人的意識的依賴程度較其他藝術而言更高,其接受現(xiàn)象也呈現(xiàn)出更為復雜的局面,對音樂接受現(xiàn)象乃至音樂接受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也就顯得尤為必要。在本文中,筆者將"音樂接受"定義為:"接受者在自身‘期待視野’的作用下,對音樂作品進行審美感知和理解與闡釋,并將這種理解闡釋以演奏、評論、研究、教育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過程"。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phenomenology,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ve aesthetics,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to the existence of art works has been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acceptance" has become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ield. Due to their non-figurative and non-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musical works depend more on human consciousness than other arts, and their reception phenomenon also presents a more complex situ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music acceptance and even the history of music acceptanc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fines "music acceptance" as: "under the function of one's own 'expectation vision', the receiver makes aesthetic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usic works, and interprets this understanding interpretation to play, comment, research. The process in which education, etc., manifests itself.
【作者單位】: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分類號】:J6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程溫海;論貝多芬的晚期[J];人民音樂;1964年04期
2 陳洪;試論貝多芬的進步性與局限性[J];人民音樂;1964年07期
3 陳嬰;李凌同志的音樂思想反映了什么問題[J];人民音樂;1964年12期
4 張旗;駁李凌同志關于音樂題材問題的錯誤理論[J];人民音樂;1965年01期
5 ;關于介紹西洋音樂的幾個問題——對南京人民廣播電臺“唱片音樂會”的意見[J];人民音樂;1951年05期
6 鄧映易;;我們應當把什么樣的歌曲給青年?[J];人民音樂;1958年04期
7 赭石;貝多芬的頭發(fā)[J];人民音樂;1964年Z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龔明華;;論音樂欣賞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2 李蕾;音樂欣賞教學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研究[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項筱剛;李凌與五六十年代的流行音樂爭鳴[J];人民音樂;2003年09期
4 戴嘉枋;;20世紀60年代前期的中國音樂概貌[J];藝術百家;2010年04期
5 王德明;論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6 趙仲明;;文本的歷史性與歷史的文本性——中國語境中的貝多芬傳記研究述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7 張樂心;;關于中國貝多芬接受歷史的幾個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楊和平;;論李凌的音樂美學思想[J];中國音樂;2012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炫;從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鳴曲看其風格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朱曉紅;陳洪在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中的獨特地位[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3 張英杰;陳洪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4 李文韜;貝多芬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色與精神境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樂心;;關于中國貝多芬接受歷史的幾個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郭宇菁;;理想與痛苦的碰撞——貝多芬音樂美學淺探[J];湖南農(nóng)機;2008年11期
3 王漢君;;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fā)出火花——管窺貝多芬音樂[J];內(nèi)蒙古藝術;2008年02期
4 舒;;貝多芬音樂節(jié)年內(nèi)舉行[J];北方音樂;1985年04期
5 趙鑫珊;;音樂王國的西西弗斯——寫在《貝多芬之魂》出版之前[J];讀書;1986年12期
6 李曉冬;貝多芬音樂給我的感受[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7年S1期
7 張翔;;貝多芬音樂思想的第二表達式[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0年03期
8 尤云飛;;“力”道——試論貝多芬音樂力度及其影響[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年S1期
9 胡千紅;;貝多芬是掌握學習訣竅的天才[J];中國教師;2007年S2期
10 李嚴歡;;環(huán)球專柜 普列特涅夫的大手筆[J];音樂愛好者;2007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余世勇;;論建國后毛澤東關于“三農(nóng)”問題的思想[A];《資本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理論與實踐[C];2003年
2 沈慧;;建國后黨對非公有制經(jīng)濟的認識和政策述評[A];浙江省暨華東六省一市黨史系統(tǒng)紀念建黨八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3 潘自立;;征編建國后史料是文史資料工作發(fā)展的必然趨勢[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4 吳增祥;;中國地面氣象臺站(1950-2004)沿革情況概述[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氣象史志研究進展”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5 秦啟憲;;“藍與綠”的交響曲——延中綠地景觀設計特色[A];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論文專輯[C];2001年
6 黃生云;王啟范;;試論建國后中國共產(chǎn)黨處理民族宗教問題的成功經(jīng)驗[A];旗幟 方向 使命——青海省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八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孫玉華;;建國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出現(xiàn)曲折的原因淺析[A];陜西省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謝文峰;;淺談建國后民族醫(yī)藥工作的發(fā)展[A];2005全國首屆壯醫(yī)藥學術會議暨全國民族醫(yī)藥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5年
9 田仲濟;;了解郭老 理解郭老[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10 欒昕竹;何坤;;《婆媳交響曲》選題策劃[A];圖書選題策劃報告——第五屆“未來編輯杯”獲獎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日]n荼駒T,
本文編號:18225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82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