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音樂的人文關照
本文選題:二胡音樂 切入點:時代背景 出處:《中國音樂學》2009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已經同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一起發(fā)展了千余年的樂器——二胡,如今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從各種專業(yè)性比賽、文藝演出到尋常百姓的自娛自樂,二胡音樂在社會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本文即從時代背景、審美特征和文化符號三個層面,探討二胡作品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社會身份。
[Abstract]:Erhu, a musical instrument that has develop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the public, ranging from various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s, literary performances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ordinary people. Erhu music has a wide influence in socie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charm and social identity of Erhu work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ymbols.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
【分類號】:J632.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步振勇;;二胡百年歷程初衡[J];藝海;2007年03期
2 吳紅非;劉文金二胡作品的題材、技法和體裁[J];中國音樂;200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振國;;減租、負擔、生產:農業(yè)政策與鄉(xiāng)村社會結構的變動——以抗戰(zhàn)時期晉西北根據(jù)地為個案[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9期
2 吳克明;謝濤;;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教育觀[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李燕飛;王濤;;淺談劉天華二胡曲中運弓技術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0年01期
4 徐琳;;如何更好培養(yǎng)二胡教學中的實踐能力[J];北方音樂;2012年01期
5 曹丹;;淺談二胡曲中的移植作品[J];北方音樂;2012年03期
6 盧愛國;;公民文化與社會監(jiān)督[J];長白學刊;2006年01期
7 張園園;;情感體驗在二胡演奏中的作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王玉玲;;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探討[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5期
9 程艷;;公共政策制定中公眾參與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以經濟為視角[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10 羅一華;;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會學詮釋[J];滄桑;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任勇;;和諧社會視野中的政府轉型:基于國家自主性的分析[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共產黨執(zhí)政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圣勇;稅費改革后的鄉(xiāng)(鎮(zhèn))政府結構變革分析[D];武漢大學;2010年
2 孫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董明;新興商人群體形成與社會的轉型[D];上海大學;2011年
4 花勇;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社會學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5 劉新力;現(xiàn)代化進程中黨的領導制度與執(zhí)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6 吳建華;明代官冗與官缺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7 艾萍;變俗與變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周清;中國共產黨—社會溝通機制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9 江遠山;近代中國地域政治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王霽霞;行政法實施效果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樹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民族與世界的成功交融[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麗;試論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的新變化[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3 盧浩然;劉同敏二胡教學藝術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高磊;中國少數(shù)民族生育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潘文興;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朱紅;二胡協(xié)奏曲《長城隨想》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演奏藝術[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7 蘇飛;二胡曲《長城隨想》的音樂學分析[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8 馬慧斌;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民政治參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陳理;論陳耀星對二胡演奏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孫蕊;二胡演奏藝術中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特色探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康立超;王美艷;;法國近代家具裝飾圖案的審美特征與發(fā)展演變[J];藝術探索;2008年02期
2 張瑤;;音樂欣賞教學要以“以審美為核心”[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4期
3 余德華;淺談宋瓷藝術的審美特征[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5年03期
4 林陽地;;把一生奉獻給你 我的二胡(外一篇)[J];黃河之聲;2009年19期
5 黃玲萍;;王陽明在黔書法遺墨的審美特征芻議[J];藝術教育;1999年01期
6 劉俊;陳明友;;談劉天華對中國二胡音樂的貢獻[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年11期
7 刁艷飛;;由《喜送公糧》看“文革”時期二胡音樂特點[J];大家;2010年14期
8 洛秦;方響考——兼方響所體現(xiàn)的唐俗樂音響審美特征[J];中國音樂;1989年02期
9 張玉雁;對比:戲劇藝術審美特征的重要手段[J];戲劇文學;2005年04期
10 韓曉光;;楊萬里詩歌語言的審美特征[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艷玲;;炳靈寺北魏造像的時代背景[A];炳靈寺石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王曉英;;二十世紀西方女性文學的審美特征[A];終結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3 宮強;;略論徽州建筑的審美特征[A];2005年度山東建筑學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4 李載龍;;浙江早熟梨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與策略[A];浙江省園藝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1年
5 劉同為;花家濤;;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在武術套路演練中的體現(xiàn)[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6 林兆育;;厭勝錢“木蘭水漲”及其時代背景[A];福建省錢幣學會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7 潘懋元;;制定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應明確時代背景和發(fā)展理念[A];全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1年
8 劉文麗;;試論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運用[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農倩倩;;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淺談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A];貫徹“十七大”精神,建設先進校園文化——廣西首屆校園文化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邱國鵬;李勛祥;;融合與嬗變:論數(shù)碼藝術設計的審美建構[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寧 中共安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把握時代背景 感悟重大意義[N];安康日報;2011年
2 安塞縣王家灣中心學校 郭世杰;“線”在美術作品中的功能與審美特征[N];延安日報;2011年
3 哲學所 徐崇溫;“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4 紀太年;喻繼高作品的審美特征[N];中國文化報;2005年
5 ;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N];人民日報;2003年
6 明金維;此案看似孤例,卻有“時代背景”[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7 文科;節(jié)奏感,書法藝術重要的審美特征[N];內蒙古日報(漢);2004年
8 北京市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深刻理解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N];經濟日報;2003年
9 羅技中國區(qū)經理 魏文杰;大時代背景下的綠色[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8年
10 蔡衡;深刻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N];山西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媛;中國巖畫的審美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丁立威;論乒乓球技術的審美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3 汪平;西北地區(qū)回族宴席曲及其流變[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臧麗娜;明清徽州建筑藝術特點與審美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5 胡根紅;中國古代小品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趙小青;東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7 楊新剛;經濟理性主義與90年代新都市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袁潔玲;探源動畫之“魅”[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呂華亮;《詩經》名物與《詩經》成就[D];山東大學;2008年
10 王昌忠;綜合性視野中的1990年代詩歌寫作[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宇;論林徽因作品中夢的意象[D];西南大學;2009年
2 劉琳;宋代工筆花鳥畫審美特征和形式語言在現(xiàn)當代作品中的延續(xù)與分離[D];湖北美術學院;2007年
3 姚雅瓊;在溫和與固執(zhí)之間[D];蘭州大學;2008年
4 秦紅梅;宋代文人音樂的審美特征[D];山西大學;2007年
5 張靜;城市特色景觀的公眾審美判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6 王燕;張抗抗創(chuàng)作論[D];蘇州大學;2005年
7 楊媚;《詩經·國風》中的水意象解讀[D];暨南大學;2006年
8 潘娣;論中國當代女性電影審美特征[D];鄭州大學;2007年
9 潘紅艷;論電視散文的審美價值及傳播理念[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剛;凌叔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及審美特征[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5627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56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