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蕩村侗族大歌研究
本文關鍵詞:宰蕩村侗族大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宰蕩村 侗族 Kgal Laox 歌師 傳承方式
【摘要】: Kgal Laox是用侗語所演唱的歌,漢譯為大歌,民族音樂學界稱之為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語南部方言地區(qū)第二土語區(qū),即侗語保留相對完好的地區(qū)。 本文以貴州省榕江縣宰蕩村作為田野調查研究點,主要透過這個點來探討當代社會變遷中侗族大歌的傳承情況,以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提供一個深入觀察的個案。 宰蕩村屬南部侗族語言第二土語區(qū)“九洞文化區(qū)”的邊緣區(qū)。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價值觀念的變遷,宰蕩青年們紛紛外出讀書、工作,繼之而來的市場經(jīng)濟、打工浪潮、電視、VCD等不斷涌入宰蕩,使原有的社會結構也逐漸解體,該村侗族大歌亦逐漸衰落下來。2000年,侗漢雙語教學合作項目開始在宰蕩村加所小學實施,從此,宰蕩侗族大歌又一度復蘇。 2004年以來,宰蕩侗族大歌得到了國家各級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各種大型文化娛樂活動的首選節(jié)目,一些出類拔萃的歌師歌手在官方組織的文化活動中頻頻露面。一種文化能否世代傳承,與這一文化中的人,即“文化人”有極大的關系。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用途會產(chǎn)生影響。當?shù)亍拔幕恕辈粌H具有“能動性”,而且具有決定權。 行文遵循這樣的思路:首先,從村落的歷史和社會結構入手,逐一探索大歌的傳統(tǒng)傳承方式及其特點;其次,對當?shù)氐母鑾煹慕忉屵M行“深描”式的民族志敘述,以期探尋大歌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深層原因;再次,對新世紀大歌的傳承方式及其“復興”的相關分析,將視角拉回“地方社會”。通過一個“全局性”的分析,即對宰蕩境內侗族大歌傳承的對比分析,重申“政府身份”之議題,由此進一步強調本研究的主要結論:文化傳承的主角是當?shù)亍拔幕恕薄?br/>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60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家家;;侗族大歌的傳承及其意義[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2 余未人;;歌唱 苗人的靈魂[J];杉鄉(xiāng)文學;2011年05期
3 伍倩倩;;論侗族民俗與大歌的關系——從“干欄”談起[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4 揚光;;侗家金鳳凰 絢爛民族花[J];校園歌聲;2011年05期
5 陳國珍;;七月侗鄉(xiāng)行[J];江蘇政協(xié);2011年09期
6 ;原生態(tài)民族歌舞[J];民族論壇;2011年09期
7 藝虹;;耍花樓[J];歌海;2011年04期
8 徐玉挺;;天籟之音——侗族大歌的傳承問題[J];青年文學家;2011年08期
9 唐麗香;;談對侗族歌舞“多耶”的認識[J];華章;2011年14期
10 楊曉;;社會結構變遷與侗族大歌保護的多重兩難[J];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滕蘭花;;淺論侗族大歌在現(xiàn)代傳播背景下的傳承與發(fā)揚[A];云龍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陸曉荔;;談談壯族歌師歌手壯文培訓班的教學[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3 龍運光;李明文;龍彥合;劉光海;;獨特的侗家水井與侗民族文化發(fā)展及群體防病意識的探討[A];全國首屆侗醫(yī)藥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4年
4 任勝洪;;侗族歌班的社會人類學分析——以從江縣小黃侗寨為個案[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李朝亮;;德江儺文化傳承與開發(fā)初探[A];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謝守紅;佘建喜;;侗族文化旅游開發(fā)探討——以貴州黎平縣為例[A];江蘇省旅游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韋琴琴;;屈原《涉江》與古駱越區(qū)域詩歌、風物的演變[A];中國楚辭學(第十三輯)——2007年中國溆浦屈原及楚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柳方祥;;我國運動生物力學課程的現(xiàn)狀及改革建議[A];第五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1985年
9 李小建;黃燕;;加快民族教育發(fā)展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江光倫;;貴州旅游和民族風情漢譯英漫談[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歐陽昌佩;侗族大歌有傳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2 本報記者 宋冰;天籟之音侗鄉(xiāng)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3 邢華;“讓侗族大歌更加響亮”[N];貴州民族報;2010年
4 記者 何云江;侗族大歌:音樂奇葩瀕臨失傳[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5 蔣林;侗族大歌:文化傳承的典范[N];廣西日報;2008年
6 通訊員梁覺振;民族文化之苑又添奇葩[N];柳州日報;2009年
7 特約記者 周端敏;貴州侗族大歌:一個民族的天籟之音[N];中國檔案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黔東南:保護“侗族大歌”有新招[N];貴州民族報;2009年
9 記者 汪志球;貴州:“侗族大歌”傳唱后繼乏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10 本報記者 王小梅;當一種聲音成為人類遺產(chǎn)[N];貴州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喬馨;教育人類學視野下的巖洞嘎老文化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羅丹陽;苗族古歌傳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陸棟梁;湘桂走廊喪葬儀式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芳芳;侗族大歌歌師的生存困境與出路[D];中南大學;2010年
2 潘永華;從侗族歌師的教唱窺探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3 譚厚鋒;宰蕩村侗族大歌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4 楊沁;從傳統(tǒng)范式到現(xiàn)代轉型[D];南京大學;2012年
5 尹廬慧;侗族大歌的文化傳承與學習:貴州省黎平縣九龍寨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謝娟;侗族大歌藝術風格及其社會功能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7 黃菊;當代社會變遷下侗族大歌的傳承與保護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曾志;鼓樓下的天籟之音—侗族大歌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9 李善蘭;影視人類學視野下的侗族大歌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10 趙建霞;侗族大歌浸潤下的兒童成長場域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982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29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