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聲詩并著”“正解”商榷
本文關(guān)鍵詞:“樂府聲詩并著”“正解”商榷
【摘要】:李清照"樂府聲詩并著"之說產(chǎn)生在南北宋之交重建禮樂文化的時代大潮中,在于揭示"詩"之歌唱的發(fā)展歷史,強調(diào)"詩"之歌唱的必然性,以及創(chuàng)作"協(xié)音律"之"歌詞"的特殊性。"樂府"、"聲詩"均為歷史概念。在《苕溪漁隱叢話》所引"李易安云"這段話中,"樂府"指"永依聲"之"歌","聲詩"指"聲依永"之"歌"。以"樂府"名"詞",已是當時慣例。任半塘《唐聲詩》之"聲詩",專指"直接協(xié)樂合舞之歌辭",是在唐代歌唱"實際表現(xiàn)"和"歷史基礎(chǔ)"上確立的研究對象,目的在于強調(diào)"聲"之于"文"的重要影響意義。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
【分類號】:J609.2
【正文快照】: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三《晁無咎》:李易安云:“樂府聲詩并著,最盛于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名姓,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愿與坐末。眾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孫尚勇;;李清照《詞論》“樂府”詮疑[J];文學遺產(chǎn);2008年06期
2 李定廣;;“聲詩”概念與李清照《詞論》“樂府聲詩并著”之解讀[J];文學遺產(chǎn);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蓮玉;從《明悟禪師趕五戒》對《五戒禪師私紅蓮記》的改寫論馮夢龍的藝術(shù)成就[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2 李佳;;中道自然的漸行漸遠——以皎然“至麗而自然”說為中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3 曹曦;殷開;;飽濡鉛淚記桑田——陳寅恪與胡適眼中的“臺灣民主國”[J];安徽史學;2006年03期
4 郭素紅;;明人作偽現(xiàn)象析論[J];安徽史學;2008年05期
5 崔文彬;;試論蘇軾的排佛[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6 李本紅;袁曉薇;;略論《招涼亭賈島破風詩》——兼論賈島形象在表現(xiàn)元代文人心態(tài)方面的意義[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袁曉薇;從“柳七風味”到“自是一家”──論柳永、蘇軾詞消息相通及其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8 張全明;張舜;;宋代人的讀書風氣與高雅境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葛金芳;;“農(nóng)商社會”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宋以降(11—20世紀)江南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變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謝琰;;屈騷傳統(tǒng)的失落與宋詩情感特征的形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歡歡;;蘇軾科技活動探析[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2 馮培紅;;敦煌本《國忌行香文》及相關(guān)問題[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3 李乾耀;;《論語》與《儕子》中的孔子——“為學”與“為道”的兩種思想[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4 胡f擅,
本文編號:12712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27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