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器樂合奏的常見織體及配器手法
本文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器樂合奏的常見織體及配器手法
更多相關文章: 傳統(tǒng)器樂合奏 織體 配器
【摘要】:文章以中國傳統(tǒng)器樂合奏織體為研究對象,在對大量民間合奏實踐及其作品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就傳統(tǒng)器樂的織體及配器手法進行了歸納,初步揭示了傳統(tǒng)器樂合奏織體形式及其配器規(guī)律,為傳統(tǒng)器樂合奏藝術的繼承及創(chuàng)作提供了思路與借鑒。
【作者單位】: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
【分類號】:J607
【正文快照】: 中國傳統(tǒng)樂隊形式非常豐富,民間器樂樂隊組合形式就有弦索樂類、絲竹樂類、鼓吹樂類、吹打樂類、鑼鼓樂類等。除民間樂種外,還有各種不同組合特點的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民間舞蹈音樂的樂隊以及道教音樂樂隊、佛教音樂樂隊等。這些不同的樂隊形式為不同的合奏織體形成提供了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麗萍;;淺析琵琶武曲《狼牙山五壯士》[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2期
2 侯小林;張俊婷;;“琵琶弦外之音”——淺議琵琶中蘊藏的精神財富[J];大眾文藝;2011年21期
3 郭大強;;正確掌握笛子學習方法[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曹楠;;淺論氣震音在巴烏演奏中的運用[J];青春歲月;2011年22期
5 李云濤;劉小覃;;阮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應用[J];齊魯藝苑;2013年03期
6 侯小林;;淺議民樂合奏課中樂器的融合[J];藝術教育;2007年12期
7 郭大強;;笛子與樂隊合作中的諸問題分析[J];藝術教育;2009年07期
8 王志軍;;調(diào)弦法、演奏指法對傳統(tǒng)器樂常用宮調(diào)的制約[J];中國音樂;2009年04期
9 楊電;;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合奏課教學應具備的三要素[J];藝海;2012年09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成曉;試論中國民樂合奏的色彩回歸[D];溫州大學;2011年
2 何懷兵;張堅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3 于麗;陜北榆林地區(qū)“大場秧歌”音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4 鄭乾曦;中國民族彈撥樂器聲功率級及指向性指數(shù)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苗茂林;山西民歌的音樂技術現(xiàn)象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胡永強;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作曲基礎理論課程教材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7 姚寧馨;對專業(yè)藝術院校古箏合奏課教學的幾點思考[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8 程璐懌;江西萬載潭埠鼓吹樂“得勝鼓”的調(diào)查與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9 郭恩哲;二胡曲《賽馬》及其音樂分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10 白麗娟;山東當代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現(xiàn)狀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修怡;;日本民族樂器[J];樂器;1980年02期
2 蔡際洲 ,熊谷平;宜昌絲竹的藝術特點[J];中國音樂;1993年03期
3 蔣亞麗;;談流行音樂常見配器[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2期
4 徐培君;;西洋管弦樂隊中的打擊樂器[J];樂器;1990年03期
5 嚴榮;;淺談戲曲樂隊中的打擊樂伴奏[J];藝術教育;2008年11期
6 李露洋;;打擊樂藝術的饗宴——2010沈陽國際打擊樂藝術周綜述[J];音樂生活;2010年12期
7 周志樵;;雙音木鼓伴新曲[J];樂器;1981年01期
8 宋覺之;;《音樂字說》選例[J];樂器;1989年01期
9 王世倫;梆子 胡板 竹笛[J];當代戲劇;2005年06期
10 王皓;;京劇打擊樂與京劇表演藝術[J];朔方;2005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張娟;;柯達伊匈牙利民歌主題變奏曲《孔雀飛》分析研究[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李明;;中國傳統(tǒng)吟誦音樂及其唱法[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3 奧拉沃阿蘭羅德里格茲;張謙;;古巴音樂體裁[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4 常佳;;關于小提琴民族化問題的一些思考[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龐婉芳;;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廣西本土化研究[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6 楊立梅;;基礎教育中音樂欣賞的教學策略研究(講座提綱)[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樊鳴雷;;論原創(chuàng)歌曲的演唱[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8 王天銳;;布依族銅鼓與民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兆鈞;一束紅櫻見精神[N];中國藝術報;2004年
2 文風;中國傳統(tǒng)唱片業(yè)欲借網(wǎng)絡“突圍”[N];中國文化報;2006年
3 高峰;中國打擊樂與國際水平接軌為時不遠[N];中國藝術報;2007年
4 楊紅;民族器樂的獨奏化趨勢[N];中國文化報;2001年
5 平鳴;大氣磅礴的生命之歌[N];音樂周報;2006年
6 杜亞雄;立陶宛的民間樂器和民間音樂[N];音樂周報;2007年
7 杜亞雄;海地音樂:原始非洲的“基因”[N];音樂周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于偉慧;黎族傳統(tǒng)器樂有失傳之危[N];海南日報;2008年
9 興常;“龍”騰長興的秘密[N];中國文化報;2006年
10 杜亞雄;馬其頓的民間音樂[N];音樂周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匡君;二十世紀中國民族管弦樂配器中的音色觀念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2 斯琴朝克圖;交響與風格[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3 婁文利;中國現(xiàn)代室內(nèi)歌劇《命若琴弦》、《夜宴》音樂特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4 徐海準;《樂學軌范》唐部樂器之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5 韋輝;布魯克納交響曲主題復調(diào)形態(tài)與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春來;從鋼琴到管弦樂隊[D];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2 吳曉曉;從盧托斯拉夫斯基的織體音響看其音樂中的結構思維[D];四川音樂學院;2011年
3 楊凱;拉威爾管弦樂復合結構織體解構[D];武漢音樂學院;2009年
4 曾立毅;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經(jīng)典[D];廈門大學;2008年
5 趙璇;論維也納古典樂派鋼琴奏鳴曲織體的傳承與發(fā)展[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馬冬雅;音樂主題在配器中發(fā)展[D];天津音樂學院;2007年
7 魏楠妮;西貝柳斯作品中的北歐風情[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和寧;科普蘭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風格[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唐菱鍵;艾倫·科普蘭《單簧管協(xié)奏曲》分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軼唯;斯特拉文斯基《C大調(diào)交響曲》音樂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806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180631.html